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海盐 嬴政二十五年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7 

◆选登·(续)


    兴废无常  命运多舛


    唐代以来,特别是唐代前期,海盐县经历了数次改制。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海盐恢复县制,这是海盐于隋代废制29年后,再次复制,此时的海盐县归属吴郡。4年后(武德四年,公元622年),吴郡升为苏州。

    又过了3年(武德七年,公元625年),海盐县再次被废,境地并入嘉兴县,隶属苏州。

    仅仅1年后,嘉兴县被废后并入吴县,海盐再次恢复县制。

    2年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再废海盐,其地并入吴县。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嘉兴恢复县制,海盐之地再入嘉兴,隶属苏州划归江南道总辖。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海盐再次恢复县制,与嘉兴县拍着肩膀成了兄弟,两县同属苏州,隶属江南道总辖。

1年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不知何故,海盐再次遭废,地又被划入嘉兴县。

    又过了3年(玄宗开元3年,公元715年),前黄门侍郎、苏州刺史张廷珪以百姓“庆奉途远,艰于往来”为理由,上书奏请重置海盐县。因此,2年后(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海盐县再次恢复建置,属苏州,隶江南道。同年,朝廷在海盐境内设置澉浦镇,并任命镇将。澉浦之地面向大海,自古就是重要的边防和海防要地,以往海贼登陆,往往多选择这个地方。此时在这里设置军事机构,并派驻军队,是为了提升东南沿海一代的安全保障级别。这也是澉浦被提升为国家级军事重镇的开始。自此之后,这里也就成为历代王朝对付内忧外患的军事重地和前哨阵地,凯歌与悲歌交汇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99年的时间里,海盐县制经历了四置三废,置、废周期最短的仅一年,这令我们很难看得懂其中的玄机,眼花缭乱之际,只能感叹海盐的命运无常、变化太快。

    就在澉浦设镇的34年(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后,海盐县境再次遭到分割。这一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将海盐北境、嘉兴东境、昆山南境析出合并置华亭县,隶属吴郡。

    7年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海盐县所属的苏州,改隶浙江西道。

    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因兵乱,海盐脱离苏州,改属杭州,隶浙江西道。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整整18年间,在当时的杭州刺史钱镠的带领下,5次扩建杭州城。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钱镠领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治杭州。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钱镠被封为越王。公元904年,改封吴王。及朱温建后梁后,钱镠被封为吴越王,成为这一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17年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十一月,设置开元府,府治设在嘉兴,海盐隶属其治下。

    仅仅8年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开元府被撤销,海盐还隶苏州。

    又过了6年,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后晋朝廷于嘉兴治下设置秀州,海盐改隶秀州管辖。

    40年之后是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开国已经18个年头的大宋王朝,迎来了吴越王钱俶的纳土归降,这无疑是个大好消息。19年后的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海盐县所属的秀州,改隶两浙路总辖。


    望县   上县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十月,朝廷升海盐县所属的秀州为嘉兴府,海盐县为上县。当时,按照人口数量、物产情况和地理条件,除赤、畿两级为京都范围及个别大都会以外,其它各县分成望、紧、上、中、下五等,所谓上县是指各方面条件,包括人口数量都处在优越地位的县。宋太祖建隆元年冬,朝廷下诏,除赤、畿外,重定各县等级,其中4000户以上为“望县”,3000户以上为“紧县”,2000户以上为“上县”,1000户以上为“中县”,1000户以下为“下县”。

    据史料载,海盐在唐代时人口就已经达到13200户;到了宋代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海盐人口10364户,25866口;而到了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5年),海盐人口高达110701户。从淳熙年间到绍熙年间,海盐人口户数增加了十多倍。因此,明代《海盐县图经》说海盐自古就称为“望县”。也就是说,海盐在赤、畿以外的县制中,属于最上等的县;唐代时海盐为“紧县”。唐时共有紧县111个,海盐属于其中之一;到了宋代,海盐成为上县;元代时,朝廷有令,人口超过50000户的县升为州,海盐当时的人口已经超过60000,因此,被升为州制,属于“中州”;到了明代,海盐又由州降为县,仍为“上县”。

    提到海盐的人口问题,我们不妨多说几句。宋代以后,海盐的人口情况都有不同的变化,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5年)海盐人口为42205户。不到30年后,到了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海盐人口达到60000户;清代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海盐人口锐减至25584户,57191口。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海盐人口又升至49050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后,户口继续回升。清宣统二年(1910年)海盐人口又降至46164户,221682口。其中男人119603口,女人102079口;此后二十多年间,血吸虫及各种流行病肆虐,加之旱涝灾害,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县人口仅剩200001口。日军侵华期间,海盐被占领,烧杀惨烈,人口锐减,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时,海盐人口仅有38844户,177765口。八年抗战期间,损失人口22236口。民国三十七年,全县人口186449人,仍未恢复抗战前人口数量。

    我们再来看宋代,南宋时,海盐地区,仅澉浦一镇的人口就达到5000户。是全海盐县,包括县城武原镇在内,人口最多的一个镇。这当然与此时澉浦港作为首都临安的外港,海舶贸易异常繁忙有关。因为澉浦不仅成为货运、仓储的中转站,更重要的是,当时这里设置了“市舶场”,也就是中外客商进行交易的市场。因此,“四方百货所凑”“惟招接海南诸货,贩运浙西诸邦”,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贸易中心。据记载,南宋中期澉浦镇年商税收入高达3万贯以上,成为南宋帝国的纳税大户。有了市场,当然就会云集四面八方的客商,因此来自各地的商家都纷纷前往澉浦,抢占地盘做生意,时间一长便渐渐定居下来,变成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