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中国机遇”
新经典的图书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地在海外打开市场?
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国力的增强给中国出版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当许多出版商观望的时候,黄永军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回想起2008年他在英国注册新经典出版社的时候,许多出版界的同行给他泼冷水,说他“太膨胀了”、“太冒险了”、“简直是在烧钱”,还有人以为他是在“作秀”。
更让他深受刺激的是一个英国出版商的傲慢。新经典出版社注册成功后,黄永军去拜访英国著名出版家NICKEN。NICKEN的住处在伦敦市中心,双方见面时,黄永军谈了自已在英国做出版的想法,想听听国外同行的意见。岂不知,NICKEN言谈间流露出一股强烈的鄙夷和傲慢,NICKEN说:“中国人在欧洲卖鞋子,做其他生意有成功的,中国出版人我见过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出版社成功的。”
黄永军是个不信邪的人,英国出版商的傲慢更坚定了他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念:如果现在还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出版社成功的,那就从我开始改写历史吧!
“今后世界的中心就在中国,你一定要有一种战略眼光看问题。很多西方人对来中国投资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的一切都感兴趣。而且国外书店里关于中国的书很少,老外对中国的书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就敢出去,就敢投资,就敢把我这些年赚的钱不间断投进去,哪怕近期没有什么回报,我也无所谓。因为我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个好时代,没有这个好时代也不可能让我致富”。黄永军如是说。
今天,在法兰克福,黄永军的预言再次被证实了。
走出去,就要融进去
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去是第一步,融进去才是关键。新经典的成功,得益于其国际化战略。
过去国内出版的一些外文版图书为什么打不开市场,就是因为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按中国人的思维想当然地做,语言上不脱中式英语,装帧设计也没有照顾外国读者的习惯和喜好,销售更缺乏有效的渠道。
黄永军认为,开拓海外市场,从选题策划到市场营销,整个出版流程的各种执行细节都要充分国际化。
首先是科学的市场调查。他作任何一个选题,都要做大量的网上统计和店面走访,使决策建立在对国外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黄永军认为,推广中国图书,不仅图书的内容、开本、封面、版式要国际化,而且图书的宣传、营销也要国际化,可以利用当地的主流媒体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国外读者看到这些书,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然后走进书店去购买。
从本次参展的56本图书来看,内容都比较实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封面、版面都是请国外专业人士设计的,所以很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口味,令人耳目一新。他还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充当渠道拓展、顾问和选题策划,寻找一些在国际上很有声望研究中国问题、中国战略、中国经济的一些汉学家成为合作者。在发行上,他与英国最大发行商之一的兰登公司合作,使“新经典”的图书正式进入英国主流的发行渠道,旗下的图书也开始出现在英国各大正规书店里。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2010年10月27日《浙江日报》和2010年11月第11期《中国商人》
黄永军,澉浦镇保山村杨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