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登·(续)
新王朝的举措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三月,元将董文炳攻占建康后,进而进攻镇江,大败宋军,缴获水军战船700艘。七个月后,士气高昂的元军,拉开架势,兵分三路进攻南宋首都临安(杭州)。董文炳所率的左路,直下江阴(今属江苏),成功收服海盗张暄,又得到海船500艘。董文炳借势顺江出海,准备从海上进攻海盐澉浦镇,因为澉浦作为南宋首都临安的外港门户,一旦被占领,就直接威胁首都。因张喧的归顺,元军掌握了一支配备精良的水军船队。第二年,也就是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正月,董文炳所部很快攻破澉浦并进入海盐。知县王与贤及澉浦镇统制胡全、福建路马步军总沈世隆等集体献城投降。几个月后,摧枯拉朽的元军彻底平定江南。不久,大元朝廷宣布,将海盐县归属嘉兴府安抚司,隶江淮行省总辖。在元一朝,海盐的行政隶属及建制曾经历了几次变化。海盐入元帝国版图的第二年,朝廷下令,将海盐改属嘉兴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二年又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南浙西道。
海盐归元的第二年,即至元十四年,受文天祥等人抗元活动的影响,海盐澉浦自发组织义军,打出了反元大旗。元将赵贲亨立即带兵赶赴镇压。据说因平定江南有功,刚被授予虎符、怀远大将军、处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的赵贲亨,还没来得及走马上任,就遇到海盐澉浦的反元暴动,于是,急忙奉行省之命,领招讨使之职,率兵直扑海盐,澉浦暴动很快便被镇压下去。但这次暴动却成为之后这一地区更大规模反元起义的导火索。不久,处州青田县季文龙、章焱起事,引起周边各县民众的响应,一时间七县同反。第二年,龙泉县张三八又集众二万多人造反,这些暴动均被元军镇压。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一月,元帝国朝廷下令,调派原本为东征日本所募集的后援部队,分别镇守庆元、上海、澉浦三处海口要道。至元年间,元政府曾多次遣使日本,要求对方纳贡称臣,但却屡遭拒绝。忽必烈盛怒之下,于公元1274年(至元十一年)、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先后两次征发包括汉、蒙、高丽各族青壮年,组成联军东征日本,但均以失败告终。这次,将为东征日本所招募的后援部队,分镇庆元、上海、澉浦的命令,恰恰发布于联军第二次东征大溃败的三个月后。按照忽必烈原来的计划,这支队伍未来还会用于第三次东征,但因刚刚成立的元帝国,曾经历了与南宋之间的长期战争,加之两次东征日本的惨败,消耗巨大。忽必烈在朝廷内部一片休战呼声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了再次东征日本的计划。
海盐归元十几年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朝政府将海盐由县制升为州制,称海盐州,隶嘉兴路。这是海盐历史上第一次升制,也是唯一的一次。海盐升制为州的历史一共持续了70年,直到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随着蒙元王朝的破灭和大明王朝的建立,海盐再次由州复降为县,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