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钟灵毓秀之地,建镇于唐朝。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迭出,佳史频传。如东晋时干宝编写的《搜神记》成为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南宋的常棠编纂的《常棠澉水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镇志,元代的杨梓所创的“杨氏牌子”对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的形成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等等都为史笔所颂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澉浦更是人才辈出,仅粗略统计,全镇现有分布国内外的教授、博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学者100多人。
澉浦人有一种闯荡世界的勇气。从1900年原葫芦湾村金大坤第一个赴英伺船,迄今全镇登记在册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51户、587人,分布在世界14个国家和三个地区。而且还有一大批举家三代迁徒海外的“三胞”无法统计。因此,澉浦素有“浙北侨乡”之称。如今的澉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这里的旅游事业正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这里景色秀丽,这里物阜民丰。富裕了的澉浦人没有忘记海内外的游子,而久别离乡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在祖国各地工作的亲人也牵挂着家乡的发展。成立于1983年的澉浦镇侨联组织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于2000年顺势办起了《家乡之声》,宣传家乡的人和事,歌颂家乡的古和今,提供家乡变化的信息,反映家乡发展的面貌,架起了与海内外游子互通心声的桥梁。
(一)
“期盼外出的亲人同胞回家看看,听听家乡之声,讲讲家乡之话,助助家乡之事……恭祝海内外家乡同胞岁岁平安,年年如意!”每逢佳节倍思亲,2000年元月,第一期《家乡之声》向海内外同胞、澉浦当地侨眷台属送去了新年的祝福。镇侨联专职副主席吴跃生说,《家乡之声》就是要让海内外的家乡同胞一起感受“家”的浓浓情意。
为了让海内外游子寻找家的感觉,《家乡之声》从建钟楼说到修公路,从建中学说到调整产业结构,从招商引资说到南北湖旅游节……家乡的人事纷纷,家乡的古往今来,《家乡之声》和海内外游子一起亲切地讲述澉浦人自己的故事。
加拿大籍侨胞余存森回乡时说:“在加拿大,每次读到来自家乡的《家乡之声》,我就好像回到了家乡。”
香港同胞李志浩也说:“我是澉浦人,但长期在香港、对家乡不甚了解,是《家乡之声》让我对家乡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加耀来信说:感谢你们寄来《家乡之声》,使我在异地他乡能及时了解家乡的变化,从而触发我的思乡之情。我祝愿家乡在新世纪里有飞速的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欣欣向荣的江南名镇。
(二)
读《家乡之声》尤然感觉到海内外游子爱乡之情扑面而来,首期《家乡之声》对钟楼的详记,把海内外游子带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澉浦城里穷则穷,还有五千多斤铜”,这是澉浦人广泛流传的名谣,“五千斤铜”讲述的是世代澉浦人对北门禅悦寺内钟楼的记忆。据传,每逢新年,澉浦的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到禅悦寺敲钟,祈求平安,当钟声响彻澉浦古城时,家家开门,燃放爆竹,祈天敬佛,互祝新年吉祥。然而十年动乱时,铜钟和钟楼一起灰飞烟灭。在澉浦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海外华侨三十多年后归故,两鬓霜白,满脸皱纹,当有人问及他对家乡最深的印象时,他脱口而出“钟楼,钟声”。
听说家乡要重建钟楼,海内外游子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支持,他们捐资建钟楼,铸铜钟。为此,《家乡之声》开辟了“爱我家乡,建我钟楼,铸我铜钟”的专栏,对重建钟楼中的海内外游子捐资助建的好人好事予以了报道,为钟楼的建设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旅港同胞朱崇渊先生捐来了6万元人民币,台胞余汉林先生全家五人捐来了5万人民币,港胞朱荣华先生全家五人 捐来了5万港币……海外捐资合计近40万元,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通过《家乡之声》,海内外的游子知道家乡有的道路还不是很好,知道有的学校条件也不是很好……于是他们又捐资修路,捐资助学,一些澉浦热心人通过《家乡之声》纷纷著文表达他们爱国爱乡的敬意。如《怀念朱伯衡先生》、《继承父亲爱乡的遗愿》记叙的是港胞朱伯衡先生捐资办学和其子女继承爱国爱乡精神,捐资办学、修路等公益事业。《抺不去的乡情》、《故乡情》、《我的家乡美如画》等,都是饱含了满腔的爱乡之心,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爱乡之情。一批海内外游子爱国爱乡的佳音通过《家乡之声》的传递,在海内外引起了共鸣。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游子支援澉浦家乡建设的捐资赠物达600万元。
(三)
招商引资打“侨牌”,这是澉浦镇独有的特色。2001年《家乡之声》发起了“招商引资,发展家乡经济”的号召,出专刊对澉浦镇投资环境、优惠政策、招商项目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今年初,《家乡之声》又对调整后优惠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远在海外的同胞得知消息,踊跃回乡考察,有的台胞甘愿当红娘,为外商来投资兴业牵线搭桥。
澉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秀美的风光。以“南北湖”为龙头的海盐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也成为澉浦人心中的骄傲。《家乡之声》长期开辟“景点介绍”专栏,对南北湖和澉浦人文景点进行宣传,让海内外同胞一起分享家乡的自豪。虽然如今的南北湖旅游节已经不是单纯的南北湖节日了,而《家乡之声》的编辑认为,没有“大家”,又哪有“小家”。为了宣传好旅游节,镇侨联的工作人员向组委会办公室要简报,向旅游部门要材料,并认真收集好每一份有关旅游节的《海盐日报》,已经连续二年《家乡之声》以专刊的形式,对南北湖旅游节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4月29日,中央气象局的高级工程师应显勋和夫人感到特别地高兴,一是因为昨日他俩从北京到了家乡,二是因为当日海盐公务员爱家乡业余摄影展在北京举行。之前,他俩从《家乡之声》获知摄影展的消息时激动万分,遇到同事好友,他们就告知“我的家乡顶漂亮的”。应老说,4月29日那天,他的很多同事好友会去看摄影展。来到侨联,应老就对侨联创办《家乡之声》,并一直向他们传播乡音乡情表示感谢,也对《家乡之声》服务经济建设表示赞扬。
(四)
去年,省侨联秘书长赵向前在嘉兴市的侨联会议上,对澉浦的《家乡之声》予以了高度评价:《家乡之声》虽小,但作用和意义不一般,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可读性强。
《家乡之声》创办两年来,的确成了众人爱看的刊物,一直以来,前来索要的群众众多。而鲜为人知的是,每期《家乡之声》的出炉都凝聚了多人的心血。从2000年创刊以来,吴跃生开始了一项记者兼编辑又兼投递员的事,采集资料,编稿,校定,排版,邮寄投递,他和一位助手至少要付出一个月的艰辛。澉浦镇的几位主要领导对《家乡之声》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说起《家乡之声》,就离不开“赔饭贴工夫”的镇侨(台)联主席赵荣华,《家乡之声》正是在他的提议下办起的,对每期的《家乡之声》,他都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组稿、审稿和校定。
《家乡之声》是无偿赠阅的,主要对象是澉浦籍家乡同胞,每期赠阅总数在850份左右。澉浦镇侨(台)联是个群众团体,没有拨款来源,《家乡之声》是在镇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下得以延续下来的。去年台胞俞忠均老人回乡时捐赠500美元办刊,今年春节,太阳岛大酒店总经理杨建芬女士捐资5000元,4月份,挪威籍侨胞李云年和徐琴宝夫妇回乡时也捐赠1000元。吴跃生说,虽然辛苦,但海内外家乡同胞的爱乡之情和社会的鼓励是侨联坚持办刊的精神动力。
《家乡之声》已办了15期,基本是每季出一期,它成了澉浦籍家乡同胞表达思乡之情,爱乡之意的载体。
澉浦人办,澉浦人写,《家乡之声》讲述澉浦人自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