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澉浦年俗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4 

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时间跨度最长的节日活动,一般过了农历的十二月廿日,家家户户便开始洋溢过年的气氛:小孩子可以尽情地嘻闹,大人们则忙着磨米粉,打年糕,做团子,采办年货。除夕和正月初一达到过年的高潮,而后延续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这一个年才算过完。

清债。澉浦有“欠债不过年”的说法,认为欠债过了年,便会年年欠债。所以一到年底,欠债的人家便要千方百计归还欠人家的债务。旧社会有钱有势的富户则借着“欠债不过年”的习惯,向佃户、债户逼租逼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田租不再存在,但每到年底,私人之间、店家、企业之间清理债务、催讨欠款的现象还是存在。

掸晻尘。晻尘,即阴暗地方的尘土。掸晻尘一般在十二月廿三、廿四日进行。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厅堂、灶间、房间以及门窗板壁彻底清扫揩抺一遍,以求“清清爽爽”过新年。

打年糕。“十二月打糕杀年猪”是澉浦一带的俗语。一般到了十二月中旬,当地便开始张罗打年糕。其时,村坊上、邻里间互相帮助磨米粉。一般小户人家磨三、五斗糯米。大户人家有多至磨一、二石糯米的。一些氏族或大户人家都有石臼、榔头、行灶、蒸笼、楼堂镬子等打年糕的工具。到时,每家自备柴草,集中在某一户住房比较阔畅的人家“打年糕”。工具由各户凑集。

澉地年糕有二种,一种宽五、六寸 ,长一尺许,以糯米为主料。当地大多为这一种;另一种长五、六寸,宽一、二寸,称“小脚年糕”或“江南年糕”,用粳米制作,采用者较少。

做新米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澉浦过年做新米酒比较普遍,少则一、二斗米,多者一、二石,酒以土烧为主,同时也做一些妇女、儿童食用的甜酒,谓之“甜米酒”。抗日战争期间做酒几乎绝迹。抗战胜利后稍有恢复,但多以做甜酒为主。此风一直沿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上各种酒类、饮料的增多,做新米酒已不多见。

做团子。团子又称“团圆粉食”。过年可以不打年糕,但团子一般都是必须之物,以求“团团圆圆”。团子分咸、甜二种。上好甜馅以赤豆为主料,将赤豆煮至极酥软,捣烂,放入纱布内挤压,沥去豆皮,便成“豆沙”。也有不沥去豆皮的,但其味稍差。豆沙中多余的水分沥去后,加入红糖即成甜馅。考究的甜馅还加入猪油:将生猪油洗净,剥去表皮,切成小块腌渍在红糖内,取用时每个团子内放一至二块,其味特别香糯。过年做团子必须有一部分不放猪油,单独蒸煮,谓“净素”团子,留待祭祀之需。次等甜馅以蚕豆为料,将蚕豆煮酥后捣烂、沥去豆皮即可。咸馅一般以猪肉为主料,和以萝卜、雪菜、葱等各种辅料。

团子的形状因用途不同而各有区别:家常食用的多以双手成型,为上圆底平;礼仪所用的团子则需用模子成型,俗称“印花团子”。模子以黄杨木镂刻而成,大都为一模双印,分菊花形、桃子形等多种。一般逢年过节或走亲戚都用菊花形团子,贺寿则用桃子形团子,称“寿桃”。蒸煮团子的衬垫也有讲究。家常食用多以粽箬、菜叶垫衬,礼仪所用则以青松叶垫底。

送灶君。同间认为,灶君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每家每户的,到了年底, 他就回到天上去汇报这一户人家的情况,所以当地对送灶君上天都很虔诚。

送灶君大多在十二月廿四日傍晚进行,也有在十二月廿三日的,俚语:馋个佬佬, 廿三送灶。意为灶君急着上天赴宴,等不及了。

送灶君时,供上二份祭品,摆上酒杯与筷子。其中一份放在灶山上供灶君,另一份放在灶头上供灶家娘子。祭品一般都是甜馅的团子或加了红糖的年糕,希望灶君上天多为东家“甜言密语”。酒必须是黄酒,称“素酒”。然后点香烛、礼拜、燃放爆竹,半个时辰后将龙亭内灶神马幛纳入纸花轿内,送至天井内焚化,谓之送灶。在焚化纸轿时,主人将轿内烧得正旺之竹节,用火钳夹住送入灶洞内,谓之“元宝进门”,之后送灶完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稍有简化,焚化灶神马幛不再用纸轿,仅把马障移至庭中焚化。六十年代中期后,送灶之俗渐废。八十年代后此风又渐兴起,但形成更为简化,仅在送灶之夜以甜品供奉便成。

请土地。民间认为,每一户人家,冥冥之中都受这个地方的菩萨管束、庇护,谓之当方土地,逢年过节,家家都要祭祀、宴请他们,俗呼“请公公”,其中过年的祭祀称“请年土地”,一般在农历的十二月廿七傍晚举行。其时,用二张八仙桌横向并排,桌后张挂神轴。祭品有:象征全猪的猪头、猪尾各一。生全鱼一条,雄鸡一只,生鸡血一碗,盐、米、糖、蒔茹各一碟,水果、糕饼四样,刀二把,筷二把,酒盅二十四只。所用祭品一律用大红纸剪就的各式剪纸盖面,近年来,剪纸一技几近失传,大多以一小方红纸代替。祭祀中,土地是冥中主人,同时宴请的还有各路神仙及符官等。

除夕。除夕夜是过年的高潮。小孩兴高采烈,大人颇为忙碌,下午备酒肴祭祖先,晚上举家团聚,菜肴丰盛,称“吃年夜饭”。凡在外地者,除夕夜一般都要赶回家过年。若家人中有在外未归者,席上就放一付碗、筷,盛上饭,夹上菜肴,视同本人在席上。席间,尊长用草纸给小孩子擦嘴,寓意“童言无忌”。晚上,长辈给晚辈红纸包,内包新钞,置儿童枕下,压之过夜,曰“压岁钿”。大年夜都要有意多烧米饭,吃过年夜饭后把多余下来的饭盛在淘箩内,称“余饭”,连同一斗米以及整块的年糕等入在供桌上,点燃年烛,供至年初一,寓“年年有余粮”。除夕夜一家人尽情欢乐,直至深夜,曰守岁。睡觉前放关门炮仗,同时留下一灯彻夜不熄,寓“富(火)到明年”。

年初一。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年初一。交子时,家家燃放爆竹,庆贺新年伊始。清晨,在厅中置八仙桌,上供年糕、团子,点燃香烛,斋佛,祭天地。主人开正门,邻里相见,拱手道贺,恭喜发财。合家大小喝糖茶、食糖年糕,寓意“甜甜密密”、“步步高升”,凡有邻里、亲戚上门,也需敬糖茶。

一年伊始,年初一是最重要的一天,在这一天,穿新衣服,不劳动,不扫地,不提水,不泼水,不吃粥,不喝汤,不打骂孩子,全天吃素。老妇去寺庙“烧头香”,说是能保佑一年平安,也有去庙里拜忏的。老翁大多上茶馆喝茶,店主人泡上青果茶,称元宝。茶客送红包,称喜钿。也有上店心店吃烧卖。

年初一不走亲戚,仅在邻里间走动或上街购物,八十年代后,逐渐流行年初一去岳父母家拜年。

接灶君,正月初一还需将上年送走的灶君接回来:灶上龙亭内的将板上贴上新灶马,挂上新门帘,供上祭品,主人携香去大门外作辑,然后把香插至灶山上香炉内,以示接到灶君,而后放爆竹、礼拜。

过小年夜。年初二称小年夜,晚饭又称“小年夜饭”,规模虽不及除夕夜,但也备有小蹄胖、鱼、鸡等菜肴,全家共餐。八十年代后,年初二作为小年夜一俗逐渐淡化,九十年代末后,以十二月廿九为小年夜的理念开始渗入这一带,但尚未形成习惯。

从年初一至正月半,称作“年头上”,这期间,年初五接财神、年初七“人生日”、正月半出灯以及走亲戚拜年等等,直至过完正月半,这一个年便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