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澉浦镇六忠村努力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成为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示范村,为改革开放30周年的农村建设交上了一份可喜的答卷。
近年来,澉浦镇六忠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风气好”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村容和村貌得到了显著变化,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提高。六忠村是由原杜河、宋家两村于2001年9月合并而成,现有22个承包组,总户数708户,人口2701人,区域总面积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09亩。根据海盐县政府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总体要求,六忠村完善了新一轮村庄布点规划,把全村原有规划的10个点减少到4个点,对本村农户建房用地、工业用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农户住宅面积170163平方米,人均63平方米,畜舍21240平方米。
在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的过程中,六忠村不断地进行大手笔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村容和村貌。几年来全村投入153万元,对六忠桥、石碑桥、沈家桥等13座桥梁进行翻建;投入 256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还安装了路灯、宣传栏、村庄规划图等,其中连村道路 5.3公里,到组道路5.2公里,路面全部硬化,组内达户道路硬化率70%以上。投入15万元 对六忠港、潘家漾、汤家门、杜河泾等7.5公里河道进行清淤;投入52万元对潘家漾、汤家门、杜河泾2.98公里河道进行护岸整治,在潘家漾上建造小桥2座,在汤家门建造休闲亭台2个,并进行大面积绿化工程,全村绿化覆盖率达35%,使村庄呈现出一个"小桥流水、水清河畅、景美岸绿"的新景象。为了方便村民休闲娱乐,提升休闲品味,改善周边居住环境,又投入22万元建造生态氧吧(农民公园)一个,园内小路弯弯、蘑菇亭台,四周墙画标语醒目,使老百姓在休闲的同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
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一直是影响村庄环境的“老大难”问题。六忠村近几年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了整治,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整治露天粪缸、散落垃圾、非法建筑性坟墓和改水、改厕。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工程、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工程和建立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市场。对全村农户的垃圾进行上门收集,日产日清,集中处理,并实行垃圾收集有偿服务,建立长效保洁机制。投入71.138万元资金,分别对村庄保留点的汤家门、杜河泾、四号桥点498户农户的生活污水采取单户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方案进行净化处理,使村民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投入30.64万元,在沈介组建立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市场,把原居住在各农户家中的废料收购人员集中起来,由工商、城建、派出所和村民委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偷盗现象的发生,使村庄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六忠村抓文化、重和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投资60万元建造村部综合办公楼,建立200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有图书3000多册和各类报刊、乒乓、棋牌等文化用品及电视录像设备,并开通了中央、省、市、县党员远程教育;村内还建有标准灯光篮球场一个,健身器材15件;固定宣传橱窗和村广播室,每年投资1万余元订阅图书报刊20余份,使广大农民兄弟生活丰富多彩。在村民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六忠村已经顺利通过了“县级科普示范村”、“县级成人文化学校”及“县级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的验收。
目前全村清洁自来水安装使用率达到 100%,村主干道路路灯安装率达 100 %,医保参保率达97%;全村固定电话安装率达到96%,有线电视入户率100%,调频广播入户率达100%,村庄到组道路硬化率100%,达户道路硬化率70%,义务教育入学率及计划生育符合率均达了100%。
如今六忠村有个私企业30余家,涉及毛纺、服装、管件、印染、装璜等产业。农业主导产业东片突出食用菌蔬菜专业,西片突出种桑养蚕专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食用菌栽培是该村的一大产业,主要有香菇、平菇、金针菇、鸡脚菇等品种。在种植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政府还帮助六忠村引进了黑木耳品种,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导。由本村种植大户陈伟明示范栽培的黑木耳,现长势良好。2007年海盐农发薯类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竹桥组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开发薯类绿色产品系列,现已成为浙江大学农发薯类科技示范园。为确保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以南部抗旱工程和农综开发项目工程为契机,新建机站5座、改建机站3座;渠系改造30.5公里,使农田灌溉得到了有效保障。
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693万元,人均收入10284元。农民家庭经济收入连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8%的农户盖起了新房,全部农户用上了卫生洁具,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普及到户,高档家电、摩托车、手机也进入了普通百姓的家,不少先富起来的农户已开始拥有了私家汽车、电脑,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正在这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