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背河位于海盐县澉浦镇南大街东侧,呈南北向带状。从南大街仓弄往东走200米,便到了河的北端板桥头。600多年前的1405年,一座名为海门寺的庙宇建在河的西岸,因河在寺的背后而得名寺背河。文革中,还剩一殿的海门寺遭毁,但历经数百年创伤的寺背河今犹在。
寺背河长475米,南连毛家河,北接张河塘,平均宽度约12米。我童年时代是在它的怀抱中度过的。那时的它,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人见人爱。近30年来,由于开挖长山河时被填入部分泥土和有些人对房前屋后土地的“充分利用”、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寺背河变窄了,窄得有的地方成了一条沟;变破了,破得岸边的泥土大块大块地掉入河中;变脏了,脏得有的沿岸粪缸遍布,猪粪遍地。原先宽阔的寺背河,遍体鳞伤,在苦苦挣扎。我常想照此下去,用不了30年,寺背河也会像海门寺那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在寺背河发出阵阵呻吟之际,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工作在澉浦镇镇中村及时展开。村委会针对辖区内寺背河现状,制订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强有力支持下,开始了拯救行动。整个工程先抽水、挖淤泥,再整理河道,埋设管道、砌石护岸,然后浇筑东岸沿河水泥路面,最后是绿化与建设配套设施。从2008年7月整治工作启动,到11月底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的5个月时间里,村党支部书记朱海良、村长刘叶娟等班子成员冒酷暑战寒冷,每天奔波在工地上,处处留下了为民办事的踪影,赢得了村民的好评。整治期间,共挖出淤泥8425方,埋设管径50厘米至75厘米的管道217米,砌石护岸895米,浇灌水泥路面2522平方米,搭建三曲桥梁、花架各一座,改造村民活动场所熙园一幢,栽广玉兰、桂花等树种582株,植草被52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20万元,使寺背河的春天来到了。
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来形容寺背河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整治后的寺背河变宽了,从北到南,最宽处约有20米;变强了,两岸岩石依水而立,整齐又牢固;变美了,沿河水泥道路平坦,路旁绿草如茵。我由北往南在河东岸的水泥路上渐行,仿佛来到一个既面熟又陌生的旅游景点。脚下的水泥路面最宽处有2.5米,随着河岸蜿蜿延伸,时儿紧挨农宅,时儿结伴裁植的桔林。一辆轿车身旁驶过,把我的注意力引向别处。眺眼望去,水随岸转,河面北段形似一只插花瓷瓶,中南段状如大海中的一头鲸鱼,越往南行,越是宽阔。河中清水平静似镜。两岸民宅林立,错落有致。岸边裁种的草木给大地披上了绿装。河中段用来连接东西两岸的新建三曲桥,小巧玲珑,美丽大方。走上桥头,柳枝拂面,疑似身在名园。再往南,刚刚改造好的熙园映入眼帘。它占地702平方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内设图书、棋牌、乒乓室。天井中新建的戏台高70厘米,面积56平方米。熙园是寺背河两岸村民文化、体育与娱乐场所。熙园不远处,一座水泥浇制而成的花架坚挺高大,横跨在道路中央,笑迎过往行人。花架底下石座可坐数十人,头顶植物可挡夏日骄阳。两盏银白色的自控太阳能路灯拥着花架,温馨和谐,美丽异常。一块书有寺背河的巨石矗立在花架南侧,仿佛记录着寺背河的昨天和今天。
“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强劲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绿广大农村。春到寺背河,梳妆打扮后的村姑靓丽可人。沿着寺背河徒行,舒适之情油然而生。生活在两岸的乡亲们在欣赏今日寺背河灿烂美景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它千疮百孔的昨天。要像爱护自已一样爱护它,保护它,让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寺背河四季春意盎然,岁岁碧水满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