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寺位于澉浦镇茶院村金粟山下,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清《浙江通志》载“当吴之时,佛法虽至中国,大江(指长江)以南尚无佛寺。赤乌中,康居(国名)沙门僧会为吴大帝(孙权)祈获释伽文佛真身舍利,始创三寺:一为金陵(今南京)之保守,一为太平(今温岭)之万寿,一为海盐之金粟。”在金粟寺遗址上出土的明正统礼部尚书、国子祭酒胡滢撰的《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也记载“康僧既而游方至海盐金粟山”可作佐证。寺中原还有康僧会真像(塑像),于洪武二十年移请至大报恩寺供养。因此,金粟寺不仅是海盐县最古的佛寺,也是江南最士的佛寺之一。
钱镠当上吴越王时(908-931),吴国太在此施茶,赐号“施茶院”,起到了推广种茶、劝课农桑的作用,今日茶院村的地名即由此而来。北宋祥符元年(1008)号广慧禅院。
金粟寺规模宏大,相传全盛时有房屋5048间,僧侣上千人,寺内有千人井。“金粟山藏经纸”和“独桑鼓”为镇山之宝。南宋时,金粟寺藏经千轴(其中有绍兴二十五年(1155)降御书法帖十轴)均用硬黄茧纸,蜡磨光莹,纸背印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为我国著名古纸之一。后散失,各地书画家和收藏家争相收藏,今海盐县博物馆珍藏有明大画家文征明画的金粟纸上的《枯木幽兰图》一幅,从中可窥一斑。独桑鼓,高三尺,围一丈一尺六寸,独木所成,相传系明太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所用的战鼓,今佚。在金粟寺遗址上,建国后还曾出土一方“为国筹边”玉印,虽来历未明,想必也非等闲之物。清代,顺治时赐墨宝心经一卷,楹联曰:“ 不佛求,不法求,不僧伽求,早已过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却是未来。”
金粟寺高僧辈出,并多诗僧画僧。明僧永瑛,号石林,参加小瀛洲诗社,著有《石林集》和《金粟漫稿》。法孙戒襄,号平野,有《平野集》二卷,并能书善画兰竹。此后,还有德容著《渔樵挂瓢集》、海岳著《绿萝庵诗稿》、源濣著《水云集》等等。
金粟寺在清咸丰时被战火所毁,今仅存明《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石碑一匾,1987年建亭保护,矗立在茶院村康僧桥畔,是海盐古老文化历史的见证。
鲍翔麟,退休前曾体海盐县博物馆馆长,县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对澉浦文化历史、民情风俗深有研究。1983年,他以文化人特有的战略眼光,修复已破损不堪的云岫庵,1992年,他鼎力促成并募资修复澉浦西城门,他为重建澉浦钟楼和禅悦寺一直助威呐喊。如今,人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他仍然乐不知疲奔波在澉浦的山水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