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中国宋末元初的时候,欧洲的意大利有个叫马克.波罗的商人,他与父亲柯尼罗.波罗、叔叔马菲奥.波罗三人,从威尼斯出发,经地中海到中东,翻越伊朗高原,穿过帕米尔,历经千山万水,阅尽千辛万苦,来到了中国。
马克.波罗一行沿着丝绸之路南下,在中国境内待了将近二十年,足迹遍布北京、西安、成都、昆明、大理、济南、扬州、杭州、福州、泉州等数十个中国名城,其中还到达了澉浦,考察了当时的澉浦港。马克.波罗在旷世奇书《马克.波罗行记》中是这样描述澉浦港的:
“我还要让你知道,在距希腊湾和日出处的印度洋上,距杭州25(英)里地方的海洋上,有一个城市,名叫澉浦。这是一个很好的港口,大批巨大的船舶,满载着为数巨大,价值连城的各种货物,从印度和其他外国地方纷纷前来,停泊在这里,使得这个城市增收创利。从杭州到这个港口,是一条大江,这条江仿佛使这个港口伸入海中,江船海舶可循这条江到达杭州。杭州的船舶整日载货舵行其间,进出此港,从中获利。在港口那里卸下货物,搬运到其它船上,那些船再分别运到印度和中国的各个地方。这条大江还流经比这城更远的其它地方和城市。”
这位外国商人,在书中详细地讲述了他看到的澉浦港盛况,使世界早在八百多年前就认识了澉浦和澉浦港。
其实,在更早的的晋光熙年间,也就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外国人多次来到澉浦进行贸易活动,于是,这里商人渐多,形成聚落。旧志描述当时澉浦是“主户少而客户多”。
北宋时期,澉浦正式建起了港口,成为宋代的外贸口岸,镇市繁荣,人口绸密。宋室南迁后,澉浦成了京都杭州畿辅之地,是南宋对外的重要门户。由于地位的重要,朝廷于开禧二年(1206)设置了直接隶属于殿前司的澉浦水军,驻军1500人,澉浦港成为军商两用港口。澉浦舶商云集,四方百货在这里汇聚和扩散,发展为通海巨镇。
当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缎、紬、绢、帛、丝等纺织品和由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建窑、湖南长沙窑出产的瓶、盏、碗、罐、壶、香炉等陶瓷品以及锅、鼎等金属器皿,木梳、漆器、草席、雨伞、帘子、书籍、文具、乐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
1978年开挖长山河时,在澉浦镇南门外古招宝河中曾挖出了七枚铜军印和大量的破碎瓷器。据考证,铜军印便是当年“殿前澉浦水军”的官印,这些铜军印现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北京和海盐两地。而破碎瓷器是宋元时期在搬运途中受损坏而倾倒在河中的。其中不泛完好无损的南宋龙泉窑珍品。
从海外进口的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珊瑚等珍宝和丁香、肉桂、豆冦、胡椒等香料以及葡萄酒、干果、日用器物、棉布、木材等等。
随着澉浦港在对海外贸易中地位的日渐重要,宋淳祐六年(1246),朝廷在澉浦派设了市舶提举官,负责对外贸易事务。淳祐十年,设置了市舶场,这是一个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好比现今的海关,负责对外贸易的官员也从一人增加到了多人。到了元初,澉浦港的海商往来日益增多,对外贸易更加繁荣,朝廷便将澉浦市舶场升格为市舶司,调福建安抚使杨发督领管辖。同时管理澉浦、庆元(今宁波)、沪渎(今上海)三市舶司。明天启《海盐县图经》记载:“总领舶务杨发者,土著澉川,其家复筑室招商,世揽利权,富至僮奴千指,尽善音乐,饭僧、写藏、建刹遍两浙三吴间。”
史志记载,宋元时期,最大的船称“独樯”,每次可装运货物三十万余斤;稍小的称“牛头”,每次载货十万余斤;最小的叫“料河”,每次装运三万多斤。澉浦港最盛时港内“独樯”、“牛头”昼夜往来不绝,龙眼潭内灯火辉煌、四方渔笛遥相呼应。海船到达港内,停靠长山龙潭下货,由招宝闸入招宝河。招宝河上设有一座栅桥,是收缴关税所在,番货在这里缴纳关税,栅栏开启放行。货物出运有二条水路,一是向西运抵甪里堰后翻坝搬入下河,运往各地;二是向北经鲁塘河翻金水堰后入下河出运。
元代,官场腐败,纲纪不振,对外贸易的关税规费地方任意设定。当时福建泉州港的关税为千分之三十三,而澉浦港的关税则是千分之六十六。到后来,各级官史征缴、索要日益加重,以至增加到千分之一百还觉得不够。更有地方上的一些流氓恶棍、泼皮无赖,勾结没落的贵属子弟,明火执仗,威胁外商,抢劫财物。每当有船舶到港,这些人便狂欢呼叫,认为送上门的财物到了,以至外商忍无可忍,终于发展到兵刃相见,杀死了三名市舶官。主管者隐瞒不成,事情闹到了朝廷。元政府觉得此事会影响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影响朝廷的关税收入,于是在皇庆二年(1313)下令予以制止,发布了《禁治抢劫船只》法令,处置了一批为首分子,使澉浦港的对外贸易归于正常。
这里还有个插曲,杨发死后,他的位置由儿子杨梓继承。杨梓出身海运世家,精通番语,元至元三十年(1293),以“诏谕爪哇等处宣慰使”随军出征现在的东南亚一带,杨梓先行诏谕,而后大军入驻,获得成功,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杨梓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喜欢音律,曾得到散曲家贯云斋的传授。杨梓本人潜心研究戏曲音律,同时教家僮演唱他写的声腔,与同时代的姚桐寿,在他的《乐郊私语》中写道:杨梓家中千余名家僮个个都会唱南、北歌调,海盐的人会唱这些曲调,都出于澉川杨氏。这里所说的“南北歌调”也就是海盐腔的前身,杨梓,也就成为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的奠基人。
元末,各地反元斗争风起云涌,加上倭寇骚扰,澉浦港的外来商船渐渐减少,但海运仍有一定规模。
明政权建立后,杨梓家属作为元政府的旧官僚被抄籍、谴放到潼关一带,市舶司也关闭了。由于倭寇抢掠猖獗,明太祖实行海禁,番舶海船不再到港,豪商大贾尽数散去,市井萧条。
为抵抗倭寇的骚扰,明洪武十九年,澉浦开始筑城墙,招宝河被填平,只剩下城西面日晖桥到甪里堰一段与护城河贯通。在明政权的二百七十多年时间里澉浦港一直未启用,港口日渐淤积。到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新恢复口岸,通商贸易,终因港口淤浅,海舶往来远不及宋元时盛。
民国七年(1918),孙中山先生发表《建国方略》。计划在“乍浦岬与澉浦岬之间”建设一座“东方大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详细规划了东方大港的位置、规模,建造的步骤,材料的使用以及配套设施如铁路的构建、内河航运的连通等等。他认为:“此计划港作为中国中部一等海港,远胜上海也”。囿于客观条件的限止,此计划未能实行,仅在高阳山、葫芦山、长山、青山等地留下了数处当年“东方大港建委会”的测量标志。
澉浦港,不仅是一个古代优良海港,在目前也极具开发价值。
根据地质划分,澉浦属于杭州湾与钱塘江分水处,从澉浦向上游,江面突然变窄,江水湍急,得以冲刷主航道泥沙,减轻航道的淤积。向下游则江面豁然开阔,且海岸蜿蜒多小山丘,有利于港口建设。同时澉浦地处宁波、上海二大深水港中间,向上能直达杭州,向内地又有长山河贯通太湖水系。去年,从有关方面传出消息,长山河将再开挖加宽四十米。届时,一百六十米宽的内河航道将把澉浦与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水路运输紧紧地连在一起。
澉浦港,这个尘封了五百多年的古代优良海港,正在翘首期盼有朝一日得以重现“大港”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