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用家乡人的事迹教育学生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2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我们澉浦中学及时抓住课程三管理的契机,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按个性发展的宗旨,结合我们澉浦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一特征,在社会各方面的鼎力协助下,成功地编写了澉浦中学校本教材,用家乡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我们把教材分成几个单元:“家乡景美”、“家乡人美(上) (下)”、“源远文化”、“浴血奋战”、“名人名胜”、“尊师重教”、“希望田野”。从历代文选,各类报刊杂志上,个人著作中选取近五十篇文章,经过著名学者、文人、教师的修改,教材充分体现了我们澉浦的地方特色:人,爱岗敬业,创新进取,敬老爱幼爱家乡。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景,优美、壮观,自然人文景观兼备。业,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同学们一接触到这些课文,都感慨地说:身为澉浦人,却不知道我们澉浦出过那么多的名人,壮举。他们是我们澉浦人的骄傲。作为澉浦人的后代,更应象澉浦人的前辈一样,专心致志学习,脚踏实地做人,兢兢业业创业,为家乡的兴旺发达作出应有贡献。

    真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的语言开始的。学生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渡到认识更深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爱祖国的概念。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乡情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家乡的昨天,家乡的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

如学习了陈宗懋、杨玉良二院士的事迹以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杨玉良院士,从一个上海下乡知识青年,农村的赤脚医生,在是非颠倒,知识越多越反动,不懂ABCD照样“干革命”的年代,能认识知识的重要,唯我独醒,用收音机自学英语。正是这种对知识无比渴求的精神,终于成为中科院院士。这既是杨院士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澉浦人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精神的表现,作为澉浦人的后代,更应该象杨院士一样,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掌握科学知识,在报效祖国的同时,为自已的家乡出一份力,使家乡更美好。

    同样,同学们学习了《潮源》以后,站在南北湖“潮源亭”旁,看着天下闻名的钱塘江潮从这里滚滚而起的壮丽场景,想到步鑫生大胆改革,被人誉为改革的潮源,无不为步鑫生改革壮举所感动。步鑫生老先生从一个普通的裁缝,把目光投向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在党的支持下,推动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改革热潮,使人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步鑫生目光深远,大胆改革的行为,名留于世。

    创新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主旋律,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学生个性的张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突破的关键总在于改变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偏重于课堂教育的现象。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投入社会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模式。步老先生的改革壮举,使同学们感到,读书真正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才能做到才为民所用,才为国所用,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校本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在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教材面前,思想得到了升华,学习态度进一步端正,获得了与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感官刺激,思维刺激。很快改变了“要我学”这种现象,转变到了“我要学”这一可喜的境地。

    文学对人们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的,能以隐埋的方式深刻地影响、塑造、改变人。同学们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在学习中、生活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懂得了立身处世的道理。

    我们澉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变,但是爱岗敬业、孝敬长辈,礼义习俗、待人接物的优良传统没有变,并要使之发扬光大。因而教育要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目标。家乡人的事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都是真的。”利用家乡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我们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但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把我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使我校探究性的创新学习有序、稳步地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位,增强了学校的办学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