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纺织业发达,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绸布庄、棉布号较多,这与“三日新”及澉浦人从事棉布行业有着渊源关系。至今,遗留在澉浦民间各种棉布样品:有标准色布、阴丹士林、洋纱府绸、哔叽直贡,藏青斜纹、各色卡其等。遗留在澉浦民间商标图案:有上海日新昶棉布号的“小弟弟”牌、“小妹妹”牌,上海日新盛棉布号的“晴雨”牌(晴雨商标由张乐平先生设计),新康棉布号“青蛙”牌,新华棉布号“新春”牌;上海一大棉布号“大发财”牌,天福漂染厂“秦良玉”牌;祥和染织厂“三美妹”牌,此外还有“飞虎”牌、“春晓”牌、“四君子”牌、“象童”牌、“小千金”牌等等。由于质量好,商标驰名沪上,上述产品远销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香港、新加坡等地,历经百年而不衰。从中可以看到“三日新”与上海澉浦棉布帮的一个缩影。
澉浦是钱塘江北岸一座方圆不足两公里的小镇,有九里十三步的古城墙,素以古镇著称。北魏《水经》云:“东南有秦望山,旁有谷水流出为澉浦”因而得名。澉浦东濒海湾,群山环绕,山青水秀,特有的地理位置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外贸易源远流长,故澉浦人经商由来已久。晋光熙年间就有多次外国商船由杭州湾入钱塘江口来此。北宋澉浦建港,成为宋代对外贸易口岸。宋室南迁,澉浦与京师地缘相近,设市舶官。近通广福,远涉诸番,世界各地客商纷纷涌来,番舶和国内商船云集黄道关海口,澉浦港成了南宋一大重要军港和外贸港口。当时澉民“唯招接海南诸货,贩运浙西诸邦,网罗海中诸物以养生。”城外葫芦湾等村落,地近海滨,有部分澉民与客商往来,为其服务。因此,清同治以后,在外轮上打工者日益增多,当地人称他们为“吃船上饭”,随船飘洋过海,到过好多国家。至今,五大洲四大洋十八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澉浦人的足迹,成了嘉兴市有名侨乡。城内集镇,人稠地狭,生产不能自给,民生渐难。所以地方民风是一方面注重教育,甚至“领头里拆出破絮来也要给儿子读书”;另一方面废耕读而赴沪趋商,有些人家子弟,在小学读了几年书,不到六年级毕业,就辍学去上海学棉布生意,相习成风。直到解放初期,澉浦青年还源源不断到上海学棉布生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传在澉浦城里有种歌词说唱——“前朝后代,不去谈伊。单单说的,澉浦城里。上海布业,澉人兴起。布庄号家,多来邪气。澉浦青年,投沪学艺。寻钱发家,大有名气。青年小伙,都去求艺……”,由骚子先生在喜庆祭祀仪式上演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昔日上海的澉浦棉布帮兴旺景象。
清道光年间,澉人陈辅堂(1821——1861),姚瑞安去沪经商,是棉布行业的老前辈。陈辅堂在上海老北门城墙脚下,设一布摊,牌号叫“日新”,全名为日新布摊,经营零头布生意。由于老北门地段较好,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来往人数较多,日夜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便于招来顾客。陈辅堂善于经商,精于管理,勤于买卖,平易近人,业务较好,颇能获利,不数年已积累了浓厚资金,为此后发展棉布业奠定了基础。咸丰年间,1861年陈辅堂去世,其子陈理耕,人称耕公,次子陈理本称本公,兄弟俩合称耕本堂,接替父业,继续经营棉布业。同治九年(1870)上海市面的发展由南向北转移,即从城内九亩地向城外三茅阁桥发展,理耕理本兄弟俩在三茅阁桥堍(现金陵东路河南路口处)建造一幢三开间楼房,布摊迁入新店。遵照父训,继承千秋,改店号为“日新盛”,并请人书写“日新盛”棉布号店额,请嘉定人印子华为经理,以后由印子华儿子印锡辛、陈理本儿子陈晋轩及周辛伯、陈勋伯、陈炯文等先后任经理。日新盛棉布号经营零售兼内地批发,业务开始由嘉兴各县扩大到杭州、湖州及本埠同业间,成了一家大型的门市零售兼批发店,为当时沪上棉布业中著名大户。1875年从“日新盛”利润中划出资本二千银元,另在金陵东路靠吉祥街(江西路)增设新店,店号为“日新增”棉布号,聘请宁波人何馀卿为经理,也是一家大型的门市零售兼批发店。两店从业人员已增至60余人,年营业额陆百多万元,盈余从数万到数拾万元,逐年上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新盛棉布号三开间楼房处,改建16层中汇大楼。大楼建成后靠金陵东路的底层店面房屋仍由日新盛棉布号占用,业务不断扩大。直到三十年代抗战前夕,有外国商人看了眼红,愿出200万银元购买“日新盛”棉布号的招牌,遭陈氏老板的拒绝。陈春馀(陈介轩)系陈家“培元堂”,受自族“耕本堂”的经商影响,从小跟随叔叔、父亲去沪经商。他干活勤奋,生活俭朴,吃苦耐劳,经营灵活,生意精明。在沪期间,适逢良机,廉价买下了一家由日本人开设的布店里的存货,使生意蒸蒸日上。陈春馀从事棉布业发财致富后,财大气粗了。一方面在老家澉浦大兴土木,建楼房盖平屋近百间。有正厅、堂楼、厢房、天井、庭院水阁等,马头墙、石库门、高墙深屋,飞檐画栋,是澉浦有名大户,很有气派。另一方面,为去沪进出方便,在平湖购买土地,建造房屋,成了当地的富翁(陈春馀的大儿子陈伯勋夫妇一直居住在平湖,直到解放回上海春耕里居住)。在上海,陈春馀购买了延安东路春耕里27-29号二层数拾间楼房和平房,宽敞明亮,为日后发展棉布业打下基础。清宣统年间,陈春馀的几个儿子陈钜勋(四老板)、陈浩勋(五老板)、陈恭勋(七老板)等兄弟六人利用这些房子扩大了日新昶棉布号,店面朝着棋盘街河南路。他们有储藏着好几万匹布的仓库,对外开拓了巨大的棉布消费市场,要把生意做大。他们有一副精明能干的管理业务班子:七老板陈恭勋年轻有为,全面负责联系业务,抓供销;四老板陈钜勋抓质量、抓品牌,瞄准市场,五老板陈浩勋,任帐房先生内当家,事无巨细样样做,各种开支精打细算,内部管理有条不紊,还聘请精通业务的海宁人张辛木、澉浦人许福生为经理,陈振祥为协理。他们还有一支专业“跑街”(推销员)队伍,如李梓华、邵献章、王良源、董志芳、胡惠民、张明生等等,具体负责西安、兰州、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北京、天津及本埠等各帮生意,“红包”与业务销售量挂钩,多劳多得。在后勤方面,有澉浦人,也有南通人,打包送货,工作勤恳,认真负责,雷厉风行,深受店方、客户好评。“日新昶”棉布号是一家大型的棉布批发商店,它靠产品质量竞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靠名牌——“小弟弟”牌、“小妹妹”牌、“金狮”牌标准布、阴丹士林……销售到本市,销售到全国各地,销售到南洋群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