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海盐 嬴政二十五年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1 

◆选登·(续)


    南宋帝国的古海关


    海盐澉浦,很早就是海上港口,到了南宋,作为优良港口,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澉浦迅速发展起来。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为了进行有效管理,朝廷在澉浦设置了市舶官。史载,在此170多年前的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就已经在澉浦设置了市舶司。此时设置市舶官的记载,很可能是指官员级别的差异。当时的市舶司有以下的几项职能:

    一、发放“公据”,就是凭据。管理外籍船只,发放入港许可证;管理本国船只,发放出港许可证;

    二、“抽解”,就是根据货品价值,按比例征收进口关税;

    三、“博买”,就是为朝廷收购外来商品及由国家控制的专卖商品;

    四、对禁止进、出口的商品进行检查、监管等。

    这些相当于我们现今的海关职能。

    4年后,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澉浦又设置“市舶场”,作为中外商人进行货物交易的场所,“市舶场”相当于现今的交易市场。当时澉浦港吞吐量很大,之所以成为我国东南一大外贸港口,是有其重要原因的。南宋时,因禁止在临安(杭州)进行海舶贸易,作为离临安较近的澉浦港,就成为临安的外港,承担起临安原有的对外贸易任务。虽然这里设置市舶司的时间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其东方大港的重要地位,一直到元代都没有改变。有宋一代,朝廷一共设过9个市舶司,其中秀洲就设有华亭、澉浦两个市舶司。此外,还有江阴军、密州板桥镇(山东胶州市)、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温州、泉州、广州。除密州板桥镇以外,其余全部设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九个对外港口中除了一个处在黄海之滨、两个处在南海之滨外,其他六个全部处在东海之滨,这跟当时这一地区距离帝国首都临安(杭州)比较近有关系。

    宋代设置市舶司的海港城市一览表

    据载,当时的澉浦港与大食国(今伊朗一带)、古逻国、阇婆国(南海古国名)、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勃泥国(今文莱)、麻逸国(今菲律宾北部的古国)、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岛的古国)等国长期保持通商关系。通商的中外商品包括,金银、缗钱(铜钱)、铅锡、杂色帛、瓷器、香药(香料)、犀象(犀牛角和象牙)、珊瑚、琥珀、珠琲(珠串)、镔铁(产自波斯的精铁)、鼊皮、瑇瑁(大型海龟)、玛瑙、车渠(产自西域一种玉石)、水精(水晶)、番布、乌構、苏木(中药材)等物。当时停靠澉浦港最大的船只,叫做“独樯”,载重量相当于150吨;小一些的船只叫做“牛头”,载重量为“独樯”的三分之一,相当于50吨;还有更小的船,叫做“木舶”、“料河”,载重量都是前者的三分之一。当时,停靠澉浦港的番舶,都聚集在长墙山龙眼潭下,货物通过招宝闸进入运河,穿城西、出栅桥,征收税费后,运抵六里堰,在此分装去往不同方向的小船,运往都城或内地各郡。

    海盐海上贸易,在宋朝南迁后能够走向兴盛,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靠近都城临安,澉浦成为临安的近畿之地,又是天然良港。每当番舶由龛山与赭山之间进入钱塘时,常受到急流的阻隔,所以澉浦城外的大片空地,为暂时存收泊货提供了便利。因此,这里成为番货云集之地,设置市舶司,对海舶贸易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南宋时,澉浦地区“商旅阜通”,“烟火阜繁,生齿(指新出生的人口)日众”,最盛时常住居民多达5000户之多。

    这种盛况从南宋一直延续到元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朝廷设澉浦、庆元、上海三个市舶司,由福建安抚使杨发督管,并任命其主两浙市舶总司事。杨发本身就是海盐澉浦人,他便是后来海盐腔的创始者杨梓的父亲。杨发主理市舶期间,每年都派人到各国招集当地舶商,有点像我们现今的招商引资,然后由舶商们搜集、采买各类货物,第二年贩运回国,由市舶司抽取十至十五分之一的税收后,任各国客商们自由买卖。后来,市舶司又对税率做了调整,在此基础上再抽取三十分之一。杨发主理两浙市舶总司的过程中,其位于澉浦的家室曾富足一时,不仅建房招商,还“世揽利权”,以致家僮、奴婢都很富有,“尽善音乐,饭僧、写藏、建刹,”名噪两浙、三吴之间,搞得当地民众们也都争相慕效。澉浦地区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职业,就是以介绍买卖而从中提取佣金。

    二十多年后,由于京城及政治经济中心的远离,这里的海舶贸易日渐衰落。到了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澉浦市舶司被归并至庆元提举司,直属中书省管辖,但税收并没有停止。那些吃惯了甜头的市舶长吏们,因捞钱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加紧了对于海外商船主的盘剥。据说,每有番舶一到,这些家伙便欢呼雀跃道:“置办田粮、家当的机会来了!”。为此,贸易纠纷时有发生。据载,有一次,因市舶官员“上下求索百出”,导致出现番商持刀相向,一连杀死三人的恶性事件,主谋官员仓惶逃匿而不知去处。这种“射利无厌,开衅海外”的现状,曾一度成为元代海盐州的一大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