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登·(续)
杨宣慰的海盐腔
元朝中早期,海盐在中国文化领域,曾出现了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创举,那就是“海盐腔”的出现。“海盐腔”在其后的明朝,曾领南戏四大声腔之首,而它的创始者,是一位叫做杨梓的海盐澉浦人。杨梓生于何时,史籍无载,但是他去世的时间有很明确的记载,即元泰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327年。因此,这位杨梓究竟享年几何,我们也就无从推断。杨梓的祖父、父亲都曾在前朝南宋为官,父亲杨发是我们前面曾提到过的,他在降元后,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安抚使等职。至元十四年(公元1284年)朝廷任命杨发为两浙市舶总司事,负责管理澉浦、庆元、华亭(上海)港口贸易事务,相当于两浙海关关长。这为后来杨梓及其后人加入海外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至元三十年(1293),元兵征爪哇,杨梓出任招谕宣慰司官。宣慰司官员,相当于军队中的督察,类似于我们现今军队中的政委,招谕则有代表朝廷宣誓旨意、安抚一方的职能。他奉命随大臣伊克穆苏率舰船10艘,文武将士500余人,先行前往爪哇诏谕,带有劝降的意思。在杨梓的种种努力下,大军还未开到前,爪哇国便决定降元,国公带领宰相昔剌难答吒耶等五十余人前来迎接元军。此次出征不战而胜,杨梓自然是头功一件,朝廷立即下旨,晋升他为安抚总使,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嘉议大夫属于文散官,元朝时,此官为正三品,另有一说,嘉议大夫为礼部尚书的别称;杭州路总管,则是一路的首席长官,算是封疆大吏。但是,杨梓似乎对于做官兴趣不大,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澉浦居住下来。至于他辞官的具体原因,现很难找到合理的说法,按照常识推断,应该与杨家常年参与市舶贸易,家族十分富有,而杨梓个人又倾情于诗词散曲,若为官所累,很难实现其专注于散曲、杂剧创作的个人理想。
杨梓对音律十分精通,他曾与当时著名散曲家贯云石交往颇深,这位比杨梓早去世3年的贯云石,是一位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人。因元朝重用色目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元政府的高官。贯云石对汉文化,特别是诗、词、曲方面颇为着迷,因此,把父亲留下的世袭官位让给弟弟去做,自己一个人孤身北上,跟随当时著名的大学者姚燧学习诗、词、曲、散文等。仁宗时,贯云石以自身的学问和修养,被拜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负责修撰国史。与杨梓一样,贯云石对于做官,也是兴趣不大,不久他便称病辞官,来到杭州一带隐居起来。据说这位西域人,对汉文化的热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多年的苦读,加上他个人的天赋,他的诗词、散曲曾名震一时。当时流行于元帝国的元曲,主要在两个中心进行传播,一是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另一个就是前朝南宋的首都临安,包括杭州一带。杨梓曾担任过杭州路的行政长官,因此,与隐居在这里的贯云石交往甚密,两人兴趣相投,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曲,杨梓钦慕贯云石的学识,经常上门请教,贯云石也是书生意气,酒遇知己,不吝教诲。史载:“云石乐府散套,为当行之冠,康惠(杨梓谥号)独得其传”。杨梓退居海盐澉浦后,潜心研究散曲,并建筑楼宇十间,安置许多姬妾、童仆学习演唱南北歌调,杨梓为此楼取名“梳妆楼”。他将当时的散曲声腔进行加工改造,并采纳海盐地区本有的一些声腔元素,逐渐创造出一种不同于当时流行于南北地区的特色声腔,并创作了很多作品,然后由姬妾、童仆们进行演唱。这种带有全新特色的声腔,就是后来响彻南北的“海盐腔”。据说,“海盐腔”很快就在海盐州及周边普及开来。据载,当时海盐的少年们都擅长演唱这种新的声腔,周边地区都知道这种声腔是传自海盐澉浦的杨氏。
杨梓曾创作过很多杂剧,其中《下高丽敬德不服老》、《明承殿霍光鬼谏》、《忠义士豫让吞炭》3种,均有传本存世。其中《下高丽敬德不服老》一剧,到了明代,还被改编为传奇《金貂记》,昆曲折子戏亦采自此剧第3折。这些新作品,都是由他的童仆演唱后,慢慢传播出去的。后来,杨梓去世后,元政府还追封他为弘农郡侯,谥号"康惠",安葬于家乡澉浦南北湖畔。
杨梓的家族属于亦官亦商,从杨梓的父亲接手两浙市舶司开始,杨家就与海上贸易结下了不解之缘。杨梓作为杭州路总管时,与日本贸易频繁。据传说,当年商船载货赴日本交易后,因海面风浪很大,空船返回有翻船的危险。因此,商家往往购买日本黄铜压舱,以稳定船身。因此,常有日本黄铜被商家带回。虽然杨梓后来辞官归故,但他的二子杨枢,年方十九就开始漂流海上做贸易。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他在归途中遇到当时大元帝国的亲王合赞所派遣的使臣聃懐等人。这些人便是搭乘杨枢的商船回京的。后来,杨枢获封海运副千户,可以佩金符出海。杨枢走入了官场,以官员的身份进行海外贸易,还可以用私钱购买海外的各类土特产,如白马、黑犬、琥珀、葡萄酒、蕃盐之类的奇珍异货。杨枢海上贸易的地方,叫“忽鲁模思”。这是一个中东古国,也就是现在所译的“霍尔木兹”。因此,杨梓才有能力收集日本铜5480斤铸造一口巨钟,为了安置这口大钟,特为其建筑六丈高的楼阁,这座楼阁就是澉浦禅悦寺的钟楼。传说这口大钟声音非常嘹亮,数十里之外都能听到。据史料载,杨梓铸钟是为了镇一城之风水,此纯属公益慈善之举,一城风水指的就是澉浦城。在之后的岁月里,这口大钟一直成为海盐的一大名胜。不幸的是1966年文革爆发,同一年,这口具有640多年历史的巨钟,竟在一夜之间被捣毁。此后,海盐有关杨梓的有形痕迹彻底灭绝,有关杨梓的记载也只能零星地见于各类史籍与古书中。
此外,围绕杨梓的文化现象还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研究美食的专家。据传,他“善烹饪,有食谱流传”。据海盐史家吴侠虎先生的研究,杨梓家宴中有四道菜肴很著名,即“鱼卤羊肉”、“烫黄鳝(即火笃鳝)”、“五子登科”和“蟛蚏馄饨”。据说,“鱼卤羊肉”一道,便是杨梓取“鲜”字字形,将“鱼”卤和“羊”肉放在一起烧。而另一道“五子登科”听来则更加有趣,先将一只麻雀纳入一鸽腹,再将鸽子纳入鸡腹,再将鸡纳入鸭腹,最后将鸭子纳入鹅腹,然后,将这个大肚子的家伙放在一口大锅中加水盖盖牢,以文火焖蒸,待其彻底熟透,将其奉上,当着各位食客们的面,用快刀将其抛开,所谓“五禽忽然在目,层层剥食,味道至美。”这些带有浓重海盐地方特色的菜肴,完全可以成为饮食文化史专家们的研究课题。
据载,后来杨氏家族远徙他乡,空留下曾经清曲缭绕、宾朋满座的“梳妆楼”,因年久无人看管,到了明洪武元年时,楼梯损毁,已无法攀登。到了明正统年间,有一位叫朱洞元的道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攀爬上楼,竟然还能见到女主人遗留在那里的梳妆镜匣(妆奁),另外还有些零星的古书玩物等。后来,这个地方被改造为延真观,成了道士们晨钟暮鼓的道场。据考,杨梓后代也不乏有学问的大家,那就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杨基,他与高启,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他应该是杨梓的四世曾孙,但杨基的籍贯已经变成了苏州。可见杨氏后代可能迁往苏州,并不像某些记载所说的那样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