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登·(续)
海宁卫下千户所
早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大明朝廷在海盐县城以西,设置了海宁卫。这个军事机构的全称为“海宁卫指挥使司”。令人费解的是,这个海宁卫并没有名正言顺地设在海宁县,而是设在海盐县。也许,“海宁卫”的命名,只取使海防安全、宁静之意,而与隔壁的海宁县或许无大关碍。当时的“海宁卫指挥使司”下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每所各驻兵1128人。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海盐境内又设澉浦、乍浦二所,全称守御千户所,归“海宁卫指挥使司”管辖。明时澉浦千户所设置在当时海盐县城南三十六里处,基本和现在的澉浦古城遗址重合,只是东南一部分已经塌陷入海。就在设置澉浦所的同一年,海盐巡检司移至砂腰村,澉浦巡检司移至秦驻山。正统年间因倭寇屡犯乍浦,后所驻军被调往乍浦戍守。澉浦所也曾调用湖州、严州、海宁三所的驻军一同协防,可见这里是防范倭寇的重点地区。
我们不妨做一个大略的梳理,以便简单地了解澉浦镇在历史上,作为军事基地的缘起和源流。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时,吴郡刺史张廷珪向朝廷上奏,请置澉浦镇。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太守赵居贞上奏朝廷,请置宁海镇(乍浦镇)。吴越王时,澉浦、乍浦都设立镇遏使,“镇遏使”是镇将的别称,也就是全镇驻军的一把手。南宋与金以长江、淮水、汉水一线为界相互对峙,因此,作为前线,南宋开始在沿江布置水军,在沿海则布置海军,以加强水上防御。开禧元年 (公元1205年)初,朝廷在海盐澉浦,设置殿前司澉浦水军部队,驻军1500人。“殿前司”与“侍卫司”是宋代统领禁军的两大系统,“侍卫司”是皇帝的亲兵卫队,主要任务是保卫皇帝及亲信的人身安全,“殿前司”主要是负责皇城及京畿地区安全的部队。因此,当时的澉浦水军不受地方军事机构的辖制,而直接隶属于南宋中央政府。淳佑中期,朝廷每年调用许浦兵卒百人,相互调换轮流守卫澉浦。咸淳末,蒙古兵南下,南宋朝廷更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守,在乍浦也驻扎了水军。并专门设置统制一职,统领澉浦、乍浦两地水军。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将董文炳帅兵取道海上先后到达澉浦、乍浦城下。守卫二镇的宋军官兵全部投降,受降后,元朝廷立即在澉浦镇设置自己的军队。5年后,海盐澉浦爆发了反元暴动,但很快被讨平。此后,元朝立即派军设将对此地进行长期镇守。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十一月,元朝廷将东征留后的部分军队,调集镇守澉浦海口。最后,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明朝,为了对抗倭寇的骚扰,开始在海盐澉浦设置千户所。
“所”是元、明时期的一种军事单位,隶属于“卫”,所城也就是驻扎军队的城镇,在当时卫、所的首领和士兵都是世袭的,可以子承父业,这些住户也称“军户”,每家有一男子作为职业军人,经受专业军士训练,其他男子可以作为预备役。此外,随军家属也都住在城中,他们可以享受政府的某些优惠政策,减免部分徭役。常规千户所规模是300军户至700军户之间,有小、中、大千户之分,大千户一般有在籍职业军人1120人,澉浦所城,就属于这种大千户所。这是一种军民混杂、亦军亦民的军事机构,属于半军事化,一旦打起仗来就是军,和平时期则为民。澉浦在明代时就是这样一座所城。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海宁卫千户费进,在县城西南36里处,测量土地,构筑澉浦城,但城墙主体为土木结构。澉浦城周围长度8里17步,城墙高2丈4尺5寸。到了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都指挥谷祥,使用砖石在土木墙体外包砌加筑。为了解决这些驻军单位的粮食问题,就在澉浦筑城的同一年,海宁卫及下属所城屯田共12处,计147顷73亩。有了田地,还要解决贮藏的问题,于是,县城中开设多处粮仓,用以囤积军粮。澉浦、乍浦都修建了常积一仓、常积二仓两座粮仓,囤积军粮,以作战时储备。到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海盐知县郑茂,又在澉浦城四周增建敌台16座,开设东、南、西、北四座陆路城门。为了方便水路运输,在西城门的北面还专门开了一座水路城门,以满足水路运输的需要,此水路一直通向澉浦所城西北的六里堰。最后沿城墙外围修建护城河,全长9里3步,河宽五丈,深1丈1尺。逐渐形成一座完整、典型的所城建筑,城外东南角还设有专门用来进行军事训练的演武亭和教场。
就在澉浦筑城的同一年,即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同属海宁卫治下的另一座千户所乍浦城,也已经初具规模。当时,负责巡视海防的信国公汤和,开始了累土筑城的工程。与澉浦城类似的是,到了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都指挥谷祥,也开始用石料包筑原来的土墙。后这块海盐北部的地方,被朝廷分割出去,设置了一个新的平湖县,此时的乍浦千户所,已地处平湖县境内。
据说,当时海宁卫下属的所城中,最坚固的是澉浦城,全部用砖石包砌;而乍浦城是城防设施最完善的,并且经常得到杭、嘉、湖三州府的联合修缮。嘉靖三十五年,杭、嘉、湖参将常驻海盐,统路兵四总,其中澉浦、乍浦分别为前营和左营。
与新设置的澉浦、乍浦二所相比,海盐县城则是传统上的军事重镇。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时,驻防海盐县城的守军达2200人。嘉靖三十三年,朝廷还调用其他地方的军士数千人协防海盐。嘉靖三十五年时,又将杭嘉湖参将府设在海盐城。参将府下辖前、后、左、右四个陆兵营,外辖一支水军。每一兵营设把总1人,部领哨官4人,士兵437人。水兵设把总1人,士兵259人,拥有大小战船19艘。其中,前营设在乍浦,后营驻扎海盐,平日进行常规操练,遇到汛期移至乍浦海口巡逻;左营驻海盐县城;右营驻澉浦;水军则在汛期随参将驻白塔山附近海港,执行巡逻任务。嘉靖三十五年,为了配合剿灭倭寇的大规模行动,朝廷调各地军队南下,海盐曾一度驻兵5万人。第二年,海盐、澉浦、乍浦三关水寨兵营可调用的常备兵船多达78艘,水兵总人数超过2000人。直到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随着倭患的渐渐平息,海盐、澉浦二关水寨兵营才逐渐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