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回乡,光顾澉浦古镇,沟起我不少记忆。1940年日本鬼子占领了澉浦古镇,在城内驻兵,城南我的家——长山码头上,也驻有日军。就住在我家隔壁成伯伯家里。他们在海塘上修筑炮台、在海滩上构筑铁丝网,不准老百姓出海打鱼和运输。那时候我还年幼,除了对隔壁凶神样的日本鬼子害怕外,有一件事依然记忆难忘。那年我和祖母在通往澉浦镇南门的路边桑园中采桑叶,往北望去可以看到那高耸的澉浦南门城墙。祖母对我说日本鬼子占领时,城墙上有站岗的日本哨兵。有一天有个鬼子出了南门,嘴里叫着"花姑娘,花姑娘!",在往钟立桥的路上他拦住了一位妇女,往护城河边的桑园地里拉。那妇女哭叫着。这时来了二个农民,他们救起了那个农妇,扭打着把鬼子推进了护城河里。站在城墙上的鬼子哨兵看到了,就向两位农民开了一枪。还好未打中。我听完了这个事情,傻傻地望着城墙,仿佛又看到那鬼子兵叉开两腿持枪站在城墙上 。听我母亲说,那时候南城门的护城河上有座吊桥,一有事鬼子就把吊桥吊起来,出入南门的老百姓常被日本鬼子在城门口设关检查,十分凶恶。后来日本鬼子投降了。这吊桥再也没有吊起来,改成一座木桥。
梦中的故乡是最美好的,但常常是朦胧的。澉浦城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城墙是用土堆起来的,农民们是以采桑养蚕和种水稻为生。天旱的时候南北湖的北湖大闸开闸放水,水是通过中河塘水渠到达澉浦南门外。农民们架起水车把水车到稻田中。我记得中河塘这条河和澉浦的护城河并不相通,因为两者水位高度不同。四四方方的澉浦镇除了东南西北有四个城门外,还有一个水城门,因为这古镇的周围有一条护城河。我们家住在澉浦镇南门外长山码头上。我在城里的劬劳小学(澉浦南大街)和海盐中学澉浦分校(澉浦镇北大街100号)读书。每天早上从家中出发,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天天沿着家乡的石板路一步步走向学校。先是跨过澉浦南门护城河上的吊桥,然后穿过那双曲的城门。我不太熟悉其余的城门,但那南城门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因为我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要进出二次。南城门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城门洞两边的大石块。那些石块十分光滑,那光滑的程度就连我搞石头研究的人回忆起来也禁不住惊叹。这是因为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些石头上坐下来休息过,慢慢地把这些石头磨光了,另外一点是城门洞里的凉风,南来北往的人,卖柴卖菜的农民,走累了就坐在城门洞两边的石头上休息乘凉。所谓的南城门,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未见过城门,包括东门,北门和西门均未见过城门。也许古代是有城门的。我们这一辈见到的南城门是两个城门洞。建筑上的术语来说是两个拱形的城堡。只有澉浦的南门有两个城门洞,其余东门、北门、西门以及水城门只有一个城门洞。南门的两个城门洞之间叫做营盘,是当时屯兵的地方。据老人们说原来那里建有房子供守城的士兵们住的。城门洞是由石头和砖头镶起来的。城墙则是土城墙,偶有石头夹在其中,澉浦城的建筑结构也十分规则。分为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以及南小街、北小街等。每条街均由大石条铺成路。每条街路是十分规则的。中间是一块大石头或者叫做大石条,两边是较小的石条。中间的大石条底下是一条阴沟,下雨时水渗到阴沟里然后流到护城河中。我怎么知道大石条底下是空的呢,一方面从接缝的大石条中可以看到,老百姓在上面泼水或下雨时可见到水往下流。那时我年小,对这些石板的兴趣并不在于它们作为行路或下水道的功能。由于年长失修这些石板不太平整了,脚踩上去会发出克通克通的声音。一听到响声就特别开心,有时刚下过雨,石缝中的水就溅起来,有时溅得浑身都是水,有时水会溅到脸上弄得满脸变花脸,几个小伙伴就哈哈大笑起来,觉得好玩。小时候从镇中心到南门的那条南大街老觉得那么长。我到南门劬劳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回家,踩在那些年长失修发出克通克通声音的石板上象是在量距离,量着回家的路,而这次返乡不知为什么觉得南大街那么短。记忆中的澉浦古镇,他的商业区主要在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和东大街。在东南西北大街的交汇处则是古镇的中心。开有茶馆,粮店,南货店,饭店,布店,裁缝店,肉店、鱼行,还有一个菜市。商店从十字街中心向东南西北大街展布,尤以南大街的商店要比其他大街上的要来得多。连南城门前还有一爿名叫吴同兴的南货店,卖菜油、酱油,酥糖,云片膏,煤油,蜡烛等日用品。在南大街,除了商店外,还有一座城皇庙和一间救火用的洋水龙间,以及许多清末民国初期的民宅,还有一间独一无二的红洋房,这洋水龙和红洋房是澉浦的又一道风景。在南大街还有一座贞节牌坊,是用大青石建筑起来的。在北大街有著名的钟楼。镇上的大部分民居是青瓦、青砖和白墙建筑起来的,一座座高耸的白色封火墙把每个民居隔开来,粉墙黛瓦,十分壮丽。茶馆是镇上的一道风景。早晨五、六点钟,天不亮、男人们带着农产品来到茶馆,把篮子里的农产品往茶馆门口的台阶上一放,自已泡了一壶茶,坐在一起,聊着上海新闻,说着澉浦的趣事,在蒸气萦绕中开始了新的一天生活。当太阳渐高,男人们在茶馆中过了隐,卖完了农产品就开始往家回。在那个时代茶馆是人们的信息中心。茶馆很早开门,到傍晚时才关门。我的一个远房姑妈在西大街开了一爿茶馆。新四军北撤经澉浦,与国民党军队打仗,店都关了门,当新四军战士敲开我姑妈的茶馆,她给了一袋米,一罐咸菜。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一位解放军的军官来到澉浦西大街,寻找那爿茶馆老板娘,感谢当年资助新四军。时光流过,茶馆已关门,费尽周折才找到了我的远房姑妈,说了许多感谢的话,还回忆了当年敲门求助情形,最后在西大街,这位当年的新四军队长和我姑妈在澉浦镇上留了个合影。
那个时候澉浦有很多人在上海工作和当学徒。有些人是在上海做生意。他们怀着一颗恩报乡里的愿望在家乡办学校。包括劬劳小学和城南小学等。长山码头上,族人卢大昌用娘娘庙(天后宫)开办起长山小学,使得农家的子弟能够进入学校读书,我也是第一批进入长山小学的学生,后到南门劬劳小学求学。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首颂扬南北湖的诗现录如下:
白水跳雨生南北,
龙飞凤舞到澉川。
日照明镜映云岫,
夜听涛声奏钱塘。
最近我向县镇有关部门提出过一个开发南北湖风景区建议:1、修复澉浦南门的城墙和城门。2、充分利用南门连通长山河和南北湖之河渠搞旅游。3、在河渠两边修建生态风景点和景区。这样就把南北湖和澉浦古镇联起来,拓宽旅游风景区,增加南北湖风景区的文化内涵。要使澉浦振兴起来需要政府在政策财政行政多方面的支持和领导。除此之外,南北湖和澉浦镇的全体人员则有责任去推动南北湖和澉浦镇的发展。希望全球的澉浦人均能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使家乡比以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