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法裔城”里的第一位中国人 ——记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地质学教授卢焕章博士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5 

2001年9月上旬,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地质学教授卢焕章博士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回国,进行海外中国杰出科学家咨询活动,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期间,他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创建国内第一个流体研究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卢焕章常引用的一句古诗,亦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他说自已是农民的儿子,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唯一的道路就是努力奋斗。

卢焕章出身在澉浦镇长山海边的一户农家。他的路是从海盐中学开始的,后来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师从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门下。求学期间,成绩优异,毕业论文曾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论文奖,因此受到校长郭沫若的亲切接见。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 院贵阳地质研究所从事矿床化学方面的研究。

1972年,他与辽宁省一位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矿。由此,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并开始对二十余个不同类型的钨矿区进行了地质考察,他跋山涉水,行进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采集了五百来个样品。1976年当他发现并作出所有的石头都是水里形成、而所有的矿藏则是由流体形成的科学论断后,在当时学术空气还很稀薄的情况下,于次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流体研究所,并组织了全国第一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成岩成矿实验学术交流会。因为这方面的成就,他被授予1978年和1979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和贵州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首届候德封金质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等。他前后发表论文127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译著4部,编辑论文集3部,受到各方重视。

三十年来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中国学者

1980年10月,卢焕章被中国科学院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派到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

当天下午,《费城日报》的记者专程采访了卢焕章,次日,该报以整整半版的篇幅对他的来访作了介绍,题目为“一个中国大陆的学者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标题为:卢先生说费城与上海相比,费城街上看不到很多人。

江泽民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的老师顾毓琇先生,在这所大学里任教。第二天,他拄着拐杖,拿了一份《费城日报》来到地球系。系秘书介绍这是顾博士,他是特意来看您的。没等开口,顾先生就用中文做了自我介绍:“我叫顾毓琇,我看了今天的日报就赶来了,欢迎您!”此时,福尔教授闻讯后赶到了,他告诉卢说:“顾先生原是校工程学院院长,名气很大。”顾先生说:“很高兴见到从大陆来的中国人,我也在上海、北京待过,你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

几周过去,卢焕章带着怎样才能学得快、学得好的问题去请教顾先生,顾先生说“你只有真正进入这个社会,才能学到东西。以前你做什么,得过什么,都是过去。到这里来,就要重新学起。”

顾先生的一番话,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一切从零开始。

1981年1月,卢焕章的导师福尔让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并说对今后的研究会有好处。但他当时的身份是访问学者,按规定不允许攻读学位。当他与顾先生谈起此事时,顾先生说:“学问和学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读学位是件好事,主意要自已拿。”

卢教授计算了一下时间:自已期满回国的时间是1982年10月,读学位需要到1982年12月。这期间除了12门必修课外,还要做一个专题报告,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做实验,写出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两年内完成这么多的事,非常艰难。但卢教授决定还是尝试。12月17日,《费城日报》又刊登了大版的消息,大标题为“卢焕章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小标题为“这是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来的学者,在费城获得的第一个学位”。

只会说“你好”的博士,稀里糊涂地当上了魁北克大学的正式教授

1983年1月,学成归国后的卢焕章任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教授。为此他付出很多。前妻在他作为访问学者回国后,再没有返回中国。前妻的父亲曾在国民党政界里工作,解放后吃尽了历次运动的苦,她走不出心理上的阴影,想劝卢教授一起与她在美国留下来;但卢教授觉得是祖国养育了他,他应回国报效。于是两人就此分道扬镶。

1986年5月,卢焕章应聘到加拿大奇库蒂米市魁北克大学分校任教。当是整个办理过程非常顺利,但他去拿签证时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加方签证官发现,这个要去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书的中国教授,竟然不会说半个法语字母。

面对如此荒唐之事,签证官纳闷了:魁北克大学的聘书是怎么稀里糊涂地发过来的?

卢教授也纳闷了:一个讲英语的国家,怎么会突然冒出讲法语的大学?

然而,面对这样一件无法理喻的事,那位女签证官对卢教授说了一句更令人无法理喻的话:现在我教你句法语:你好!学会了,就给你去加拿大的签证。

于是,卢教授用了两个字换取了一张去加拿大的签证。就这样他带着一个童话般的“误会”和“错误”去了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奇库蒂米市——一个只会说“你好”的博士,糊里糊涂地当上了魁北克大学的正式教授。

到了魁北克后,由于该校是所法语学校,语言上的阻隔使卢教授几乎成了一个“哑巴”。

通过两年艰苦的学习,卢教授走上了讲台。目前他执教三门课程:经济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博士生讲座。由于他的努力,魁北克大学还为中国培养了五位博士生,其中三人学成回国,均作出很大贡献。鉴于他在科学、教育等方面的贡献,他被魁北克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祖国永在心中

卢教授到了魁北克大学后,心中仍装着祖国,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1989年,中国黄金市场短缺,人们购买金饰品常常要排队到第二天。加拿大是个有160多种矿产和丰富开矿经验的国家。中国过去对X型剪切带的金矿没有注意,于是他提出了中加黄金矿产资源及技术的合作研究报告,并争取到加拿大对中国黄金开发的CIDA项目的资助,结果使15位中国科学家、10位加拿大科学家进行互访,为繁荣中国的黄金市场作出了贡献。

此后,他又在第三十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发出“中国科学家二十一世纪下海去”的呼吁,引起科技界和新闻界的广泛注意。《中国科技报》和《新民晩报》分别以一个专版的篇幅和报道介绍了他的这一论点。

1999年9月24日,卢教授还应教育部的邀请,出席了“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他就中国目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他还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国庆典礼,并多次应邀回国向国内重点高校、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介绍国外有关的最新思路和先进管理方法及经验。在魁北克大学,他先后接待过16所中国大学的访问,也带领加拿大的学校代表团来中国作学术交流。目前他不仅是国际流体包裹体委员会的加拿大代表,还是美国经济地质协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资深会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系客座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作为浙江人,他在沟通浙江与加拿大各项经济往来的同时,还促成了很多经济项目的合作。

除了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谨外,卢焕章还拥有特殊的想象力和浪漫,这使他成为一名具有诗人气质的地质学家。面对从事研究的石头,他会萌发出一股常人难以抒发的特殊的激情,最有代表的就是他写的《石头颂》:你曾是灸热的岩浆/熔化了所有的岩石/传递能量和热量/大无畏地蒸蒸向上。这首诗是石头的颂歌,也是生命的颂歌。它不仅述说出一个人的历程,而且漾溢出一位科学家对祖国、对人民、对整个世界的一片忠心和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