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南隅,在澉浦镇的行政区划内。风景区以镇西的南北湖为中心,东起青山、长墙山,西至谭仙岭,北至六里堰,南濒杭州湾,东西长约9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4.2平方公里。风景区处于沪、杭之间,东北距上海100公里,西南距杭州80公里,西北与嘉兴、苏州相通,南与上虞、慈溪隔海相望。沪杭公路在风景区北部边缘通过,区内有宽120米的长山河与京杭大运河相接。
南北湖风景区是一处集湖光、山色、海景自然风光于一体,兼有天象奇观和文物古迹的旅游胜地。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10月,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国家AAA级旅游区。
南北湖风景名胜区由六大功能区组成,即:风景核心区、休闲活动区、田园风光区、风景恢复区、古城控制区、外围保护区,整个风景区有景点40多个。
(二)南北湖是钱塘江口的一个泻湖,面积1680亩,水位高6.3米,平均水深1.5米,常年可以泛舟。湖形曲折,有长堤横贯,将湖分为南北两半,故名。堤名中湖塘,长500米,东西两端各有一桥一亭,东为明星亭与永安桥,西为馨谷亭与小宛桥。北湖中有白鹭洲,南湖中有蝴蝶岛。
湖周桃柳相间,芦苇丛生,繁花锦簇,亭台掩映;碧水明净,细波粼粼,而湖南一堤之外,则海浪滔滔。湖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势蜿蜒多姿,高低错落,静中有动,极富层次感。湖光山色两相映衬,不时炊烟缭绕,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南北湖天然质朴,野趣横生。每逢初春,满山桃李花开,嫣红粉白;夏天可赏荷游泳,是纳凉好去处;秋日金橘飘香,八方来宾争相登山观日出;而冬天的南北湖,银装素裹,水瘦山寒,令人身心舒放,襟怀澄净。
1983年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来此,对南北湖景色评价极高,认为“它的好处,是比杨州瘦西湖幽深,比杭州西湖玲珑,能兼两者之长。”杭州西湖美得娇,美得浓艳;而南北湖则美得舒,美得自然。若把杭州西湖比作浓汝艳抹的窈窕倩女,南北湖则可谓未施脂粉的浣纱村姑。
南北湖西侧有鹰窠顶山,高186米,南临大海。从山麓至顶有九曲径、狮头岩、合掌岩等景。山上有座云岫古刹,始建于北宋初年,庵名取自晋代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一佳句,可谓名与景合,点出庵的雅致幽静。云岫庵有正殿、配殿、藏经阁,颇具规模。庵内雪窦泉,味甘冽,终年不竭,为烹茗佳品。庵右鹰窠顶,登顶可观海上日出。置身晨风晓星,目睹霞光万道,美景令人陶醉。据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在农历十月初一清晨,可以看到“日月并升”天文奇观。
观赏“日月并升”的最早记载是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国子生陈梁登鹰窠顶,撰《云岫观合朔记略》。此后在清康熙年间,先后有学者黄宗義和吕留良专程前来观赏,黄撰《鹰窠顶观日月并升记》,吕吟诗多首,从此“日月并升”声名远扬,数百年来经久不衰,为南北湖风景增添异彩。自20世纪80年代起,更引起沪、杭媒体的关注。每逢农历十月初一的清晨,总有成群的游人和天文爱好者登鹰窠顶观察。“日月并升”至今仍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待探索的天文奥秘。
在鹰窠顶山南麓有一处三面环山的黄沙坞,橘园成片,种植柑橘已有七百多的历史。春天,银花绿叶,繁星点点,香气扑鼻;入秋,漫山金黄,果实累累,挂满枝头,人行其下,如入桃花源。
南北湖的西、北、东三面环山。西面除鹰窠顶山外,再西面有一座高阳山,高251.6米,是风景区最高峰。站在山顶,极目四望,湖光、山色、海景尽收眼底。每逢夕阳西下,则景色更佳。北面有观音山,屏风山和鸡笼山,高100-150米,东西有荆山、飏山和凤凰山,高40-100米。这些群山环抱南北湖,高低参差,层次分明,近翠远黛,小山显出大山景色,使人如置身图画中一般。
在这群山中,著名的风景点有东侧的长墙山和西侧的茶磨山,犹如南北湖的两翼。长墙山因山似墙而得名,简称长山,距南北湖3公里,雄峙钱塘江口,高93米。山下为澉浦港所在地,离岸不远有两小岛名父子山,又名巫子山。“巫门渔笛”为澉浦八景之一。茶磨山位于湖西北一公里半,高33米,因山顶有一大石形似磨盘而得名。这块大石,广平可坐百人,石下有洞可列十余席。“茶磨松风”也是澉浦八景之一。南北湖南面紧贴石帆村,村外便是500多米宽的海滩。沙土细腻、质硬,若是赤足在海滩上拾贝壳、挖泥螺、捉小蟹则趣味无穷。海滩外面有一石礁露出海面,因形似帆船,故名“石帆”,过去有人在此看到海市蜃楼,“石帆蜃气”为澉浦八景之一。又因此处是杭州湾与钱塘江的交界处,能看到钱江潮的涌起。近年来黄沙坞狮子头新辟的“钱江潮源”景点,成为观赏举世闻名钱江潮初涌的理想之地。另外,海边还有一座伸入大海的小山,叫狮子山。此处悬崖峭壁,散石错立,每逢涨潮时,惊涛拍岸,白浪滚滚,颇为壮观。狮子山和巫子山遥遥相对,与葫芦山形成了一组完整的景观空间。
南北湖周围的群山,虽属火成岩构成,仍有不少岩洞。除茶磨洞外,在南北湖西侧还有金牛洞,距地面高约70米,据宋《武原志》记载:“民人皋伯通兄弟逐金牛入洞,忽不见,故名金牛洞。”又说,“洞深不可测,建炎初,黄湾居民都避虏于此。”现辟为一景点。
南北湖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有孟姥泉、望夫石、倒针石、鹰咀石、怕人石等等。
由于景观丰富多彩,历来就有为人称道的澉浦八景:“云岫合壁”、“澉湖秋月”、“鹰窠晴雪”、“茶磨松风”、“孟泉瀑布”、“巫门渔笛”、“石帆蜃气”和“葫芦叠翠”。
(三)南北湖古名永安湖,亦名澉湖、高士湖。宋绍定三年(1230)《澉水志》载:“永安湖在镇西南五里,周围一十二里。元以民田为湖,储水灌溉,均其税于湖侧田上,税虽重而田少旱。四围皆山,中间小堤,春时游人竞渡行乐,号为小西湖。”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游南北湖者是元至正间(1341-1368),诗人顾促瑛招友刘季章、夏仲信等同游南北湖,吟诗抒情写景,中有“啄花莺坐水杨柳,雪藕人歌山鹧鸪”句,大为当时诗坛泰斗杨维桢赞赏,并和诗《次仲瑛游永安湖韵》。北湖有湖心墩曰白鹭洲,为赏月佳处。明代诗人徐泰来此赏月,留下诗篇:“澉湖湖上桂花秋,海月当年画满楼。仿佛钱塘六桥夜,至今人说小杭州。”明正德十三年(1518)秋,地方名流许相卿偕友孙太初等泛湖赏月,饮酒赋诗。许相卿说:“昔青莲居士与张谓游汉阳湖,遂改名‘郎官’,今公至此,可名高士湖矣。”此湖,遂改名为“高士湖”。明清之际,名士冒辟疆偕董小宛来此避兵,今北湖畔鸡笼山麓犹有董小宛葬花处遗址。在北湖边万苍山下,有一座清代藏书楼——西涧草堂,系海宁蒋百里祖上在道光年间所建,曾藏书万卷。梁启超、王国维等都有诗文记述其事。现楼房庭院保存完好,俞平伯特为题额。离此不远处,是建筑精雅的载青别墅,韩国民族英雄金九曾于1932年来此避难,今建有金九事迹陈列馆,成为中韩人民友谊的桥梁。
1932年春夏之际,上海明星影业公司来南北湖拍摄电影《盐潮》,编剧阿英,主要演员胡蝶,由地方人士吴侠虎等接待,曾在此地盘恒,后有热心者发起纪念此事,在湖堤东首建“明星亭”。湖堤西首的“馨谷亭”则为纪念当地热心公益人士朱馨谷所建,在万苍山麓,还有1997年建造的有明清建筑特色的黄源藏书楼,纪念鲁迅的学生和战友、海盐籍杰出人士黄源,展出黄源生前所藏书与生平事迹。相邻一幢陈从周艺术馆,徽派马头墙式建筑,1998年建。陈生前对南北湖情有独钟,一再呼吁保护南北湖自然山水风光免遭破坏,甚至上书江泽民总书记。斯人已去,山河依旧,队从周先生所言“大好湖山,醒人爱邦爱国,岂止观景而已哉!”仍在我们耳边回响。
南北湖风景区位于澉浦镇区域内,澉浦在历史上曾是一处著名军港和商港,开发较早,所以南北湖四周保存至今的人文景观,三国、唐、宋、元、明、清都有。
三国吴赤乌中,康居国高僧会,于金粟山麓建金粟寺,乃江南最早创建的三寺之一,今金粟山下尚存金粟寺碑亭。东晋学者干宝,因感其父干莹之婢殉葬复生,而撰《搜神记》,成为今世魏晋志怪小学代表作,今青山和南北湖西北菩提寺山分别有干莹和干宝墓葬。
澉浦镇建于唐开元五年(717),宋初设市舶场,和闽、广以至今东南亚、阿拉伯诸国进行贸易往来,至今澉浦南门外仍有始建于明初的天后宫。开禧元年,置殿前澉浦水军1500人,1978年曾出土“嘉兴府澉浦驻扎殿前司水军第一将印”等宋朝军印九方。
宋代学者常棠隐居澉浦,编《澉水志》简洁有法,为我国镇志之滥觞。飏山常氏坟为常棠所筑。
元初,澉浦设市舶司,由福建安抚使杨发总领舶务,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的发达,杨发之子杨梓是一名著名元杂剧作家,著有《霍光鬼谏》、《敬德不服老》等剧,杨梓还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海盐腔”的奠基人,生前常在南北湖边吟咏,逝世后也安葬于南北湖旁。
明代筑澉浦城,城周围九里,有旱门四座,水门一座,设千户所,由千户率部驻守。嘉靖间,海宁卫指挥徐行健曾率部驻扎这里。倭寇多次搔扰,始终未能破城。至今尚存西门城楼和部分城墙及护城河。另外,在葫芦山顶,有一座明代抗倭哨所——葫芦山寨,当时如海上发现敌船,就举火为号。
明嘉靖年间,兵科给事中许相卿同奸相严嵩斗争失利后,隐居茶磨山,至今留有当时人士所题刻的“天南第一山”、“清修壮节”等摩崖石刻七处,笔划浑厚苍劲,字体正草隶篆俱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谭仙岭是海盐海宁交界关隘,为古代海盐通往杭州的交通要道,明代在此发生抗倭兵事,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防御英国侵略军,浙抚刘韵珂建此石城,内有炮台、官厅,1990年重修。被上海基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最小的石城”,为游人必到之处。
邵湾山北的百部谷,有颇具规模的清代兵部尚书徐用仪之墓葬以及民国浙江都督朱瑞之墓。邵湾山下,唐家浜南有清道光状元朱昌颐墓。
民国《澉志补录》载:“澉浦向有小杭州之称,盖以嘉郡七邑,唯澉多山,风景自较秀丽,加以海环于外,湖位于中,古墓名刹点缀其间,墨客文人时来歌咏,胜迹流传,颇有足迹。”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每每流连南北湖,观赏风景,即事吟咏。翻开史册,罗隐、贝琼、孙一元、文微明、王阳明、徐渭、黄宗義、查慎行等都在南北湖的山水之间留下过足迹,他们的诗文为南北湖山水增添了光彩。其中明末反清志士吕留良三游南北湖,因物寄情,写下千古绝唱《钱墓松歌》,竟成为引发雍正年间震惊全国文字狱案的导火线。
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澉浦和乍浦之间建设东方大港,当时曾勘察设计,至今在长山、青山和鹰窠顶山上都留有当年东方大港测量的界石标志。
1978年,为减轻杭嘉湖平原的旱涝灾害,嘉兴地区七县三十万民工共同努力,开挖嘉兴地区第一条出海排涝工程——长山河。长山河在风景区东端的长山麓入海,并筑有一座颇为壮观的放水大闸,成为一处新景观——谷水朝宗。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浙东纵队其部曾渡江来此打游击,今南木山有“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保存。1945年10月3日,浙东纵队遵照党中央指示,由司令员厅克希率千余战士经澉浦北上,遭到国民党军队近万人的包围堵击,我军浴血奋战,胜利突围。1984年,海盐县人民政府在南北湖东面荆山上建立一座纪念碑。
澉浦古镇悠闲自在于南北湖风景区东北角,面积约1.7平方公里。镇内不乏传统民居与古迹,特别在保存完好的南小街和北小街一带,集中了不少当地名人故居,历史悠久,古色古香,今已列为历史文化街区。
四、旧时,南北湖的人文自然景观屡遭兵祸。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达官巨贾争相在此圈购土地,欲营建别墅,后因日军侵华战争爆发而中止。“文革”期间,一些文物古迹又遭破坏。1979年,中共海盐县委对南北湖作出“保护它、利用它、建设它、美化它”的决定。1984年,海盐县人民政府成立南北湖风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后改为南北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根据现有资源基础,进行勘察和规划,划定三级保护范围。陈从周等专家为南北湖制定了科学的开发规划,对景区内的老八景分级保护开发,并规划新辟一批新景点。
这些年来,南北湖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疏浚北湖和南湖,停办湖周围石厂,使风景区的山水得到较好保护;二是修复和新建西涧草堂、谭仙岭石城、载青别墅、三湾植物园、黄源藏书楼、陈从周纪念馆、吴越王庙、澉浦钟楼等新老景点;三是修筑三湾公路、南北湖大道及环湖公路等,各个景点交通大大改善;四是兴建荣昌度假村、天池大酒店、湾景宾馆、金牛山度假村等一批服务设施。
来南北湖的游人以春季最多。1985年清明节一天,有一万二千人登鹰窠顶踏青。近年,每年游人数十成万人次。1996年起,县政府每年举办南北湖观光旅游节和金秋风情游,现已成为苏浙沪一带较有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游人来源除本县和邻县外,以上海市游客居多。因此,南北湖在享有“小西湖”美称的基础上,如今又有“上海后花园”之誉,成为杭州湾北岸黄金旅游线上的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