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澉浦镇志.概述》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5 

澉浦位于海盐县南端,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东缘,钱塘江出口处,距上海110公里、杭州80公里,嘉兴50公里。今镇境东、南临海,东北邻秦山镇,西与海宁市黄湾乡接壤。澉浦古为浙北重镇,镇南黄道关海口,南对上虞,海道四通八达;西有谭仙岭,乃古代通往杭州的陆上要道。今沪杭公路穿境而过,长山河与桐乡羔羊乡京杭大运河连接。

镇域进形属于原孤丘区,负山面海,中部为冲积平原,平均海拔3.94米,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平均无霜期约240天,全镇总面积24.23平方公里。人口15392人,耕地6998亩,山地12460亩。

澉浦素以古镇著称。宋《澉水志》引《水经》云:“东南有秦望山,旁有谷水流出为澉浦”,因名。秦始皇东巡过澉浦,留下秦驻山、长墙山、泊橹山等山名。三国•吴赤乌中,康居国僧会,于金粟山麓建金粟寺,乃江南最早创建三寺之一。唐开元五年(717)于澉浦置镇,民国初年实行地方自治,1985年8月改置澉浦镇,沿续至今。

澉浦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城御倭,永乐十六年(1418)改土城为砖石城,有旱门四,水门一。旧时城内街道皆石板铺设,宽丈许。以十字街口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大街,和南北两小街,有巷弄18条,北门外有丁字街。1978年开挖长山河穿越澉浦城,城墙大半被拆除,今仅存西城门一段尚完好。

1995年末,澉浦有街道9条,巷弄26条,均为水泥路面。镇区沿长山河两侧分布,呈条状。河西老街区有镇政府、学校、医院、文化中心及商店、金融机构、农贸市场等,河东是新辟工业区,有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企业。集镇南北向主要街道有河西的北大街、南大街,沿长山河的澉长北路澉长南路,和河东的长青路;东西向街道仅有河西的西大街接半段东大街。东大街为镇区商业中心地段。

澉浦历为军事要地。沿海长山、葫芦山、高阳山俯视杭州湾,扼钱塘江口。东南黄道关海口,古为杭州湾门户,西南谭仙岭,处海盐海宁两县交界山岙处,是古代通往杭州的陆上要道。

唐开元五年置镇时,设镇将。会昌四年(844)设镇遏使。南宋都临安,沿海设防。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一日,倭冦肇犯澉浦,杀掠居民。十九年(1386)始设澉浦守御千户所,出洋成海,沿海修筑寨十六、烽候四。是年筑澉浦城。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政权御史兼职方主事黄宗羲率兵三千渡杭州湾北上扎谭仙岭,谋图复明大业。道光廿二年(1842)四月,英国侵略军至乍浦大肆杀掠,又遣兵船由海道犯澉,澉民惊避。二十四年,为保卫海疆,经巡抚刘韵珂秦请:黄道关设水师营,添拨铁炮;并建谭仙岭石城,设兵固守。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至三十一年十一月,中国军队由此进出浙东西,打击日本侵略军。卅三年(1944)新四军浙东纵队海北支队渡杭州湾于黄沙坞登陆,在澉浦、六里一带活动,拟建立根据地,三十四年(1945)十月四日,新四军浙东纵队一部千余指战员奉命自四明山区北撤,渡杭州湾在澉浦登陆,遭国民党军群众基础七个团包围袭击,激战16个小时,强行突出重围,北上苏北。今南北湖畔南木山留有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荆山顶建有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烈士纪念碑。

澉浦在宋代为一外留口岸,商旅阜通,镇市繁荣。

明初防倭禁海,豪商大贾尽散去,镇市非复昔时之盛。“男唯力穑渔樵”,“兼以伐木煮海营生,妇女善绩麻,更以织苎布为业”。清初弛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复设口岸,属宁波府镇海海关十五口岸之一,终因海港淤塞,加之邻近上海港兴起,黄道关商贾寥寥,迵非昔比矣。同治光绪年间,澉人赴沪经商做工者渐众,资金亦随之外流。作为主要副业织苎布者甚众,约有数百家。宣统元年苎布(夏布)年产量仅粗夏布一类就有7000余匹。镇市商铺大小近百家,略具规模者40家,其中典当3家,夏布庄7家。民国年间,经济发展缓慢,抗战期间和国民党统治期间,农村凋敝,市井萧条。

建国后百业待兴,政府力于恢复与发展生产。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农业迅猛发展,产业也日新月异,澉浦古镇重新焕发新貌。

1995年工业总产值5.71亿元(90不变价,其中镇办企业22754万元,村办企业7856万元,村以下企业26466万元),有工业企业198家(其中镇办9家,村办29家,村以下160家),职工人数5105人,出口交货总值1622万元。

澉浦地少人多,多种经营发达,199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不变价)2208万元,增加值(当年价)28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1元。

1995年全镇有大小商店281家,营业额5200多万元,农贸市场成交额493万元。

澉浦素有海盐侨乡之称,澉人出国谋生已有近百年历史。初期由船员起步,以后发展为经营餐馆、服装、纺织等业,部分进入商界、科学、文化界,澉籍海外同胞遍布五大洲14个国家和港澳台三个地区。

澉浦历代人才辈出,自宋至清,考中文进士37人,武进士3人,还有名儒名医,金石名家等等,人文之盛,光耀古今。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学识博通,领修国史,著述跨四部,其著《搜神记》,为魏晋志怪小说代表作。宋代学者常棠隐居澉浦,编《澉水志》简洁有法,为我国镇志之滥觞。元代戏曲家杨梓,继南宋张镃这后创戏曲海盐腔,成为一个新曲种,对昆山腔(昆曲)的演变起一定影响。明代刑部尚书吴中伟、兵部侍郎吴麟政,均有政声。太医院院判韩履祥、布衣水利家朱文才,名噪一时。清代康熙年间毕宏述,精篆隶书法,增订刊印明人《六书通》手稿,使之传世。雍正年间吴仪洛,行医四十年,著医书十种,其《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为近代中医基础必修本。乾嘉年间吴东发,潜心经学,参与编辑《经籍籑诂》,其篆刻时有“大篆吴东发,小篆邓石如”之誉。清末名儒朱福诜,官至河南贵州学政,以编书劳绩得奖二品顶戴。现代爱国民主人士毕云程,是韬奋主编〈生活〉周刊之最早赞助人和撰稿人,后任生活书店总经理。当代著名无线电通信专家卢宗澄,建国后担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20余年,对我国无线电通信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澉浦籍人在本地和外地工作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和曾任处以上干部75人。其中有八十年代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顾传训和九十年代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杨玉良等。

澉浦镇纂修地方志历史源远流长。曾五修镇志,首为宋《澉水志》,宋绍定三年,澉人常棠应镇尹之请,广辑资料,编纂成全国现存最早的镇志,对我国方志发展有重大影响。此后,明嘉靖、清康熙、道光和民国年间澉人续修镇志。除嘉庆志外,其他四部镇志今均存。

澉浦镇濒海,多山、有湖、山明水秀,风光秀丽。南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以镇西部的南北湖和湖畔鹰窠顶为中心。向四周展开。

南北湖面积1.06平方公里,湖周约6公里,东北西三面群山环抱,南面濒海。湖海之间一片黄似金屑的沙滩。湖光山色海景融为一体,风光独特。湖区竹篱茅舍,野花闲草,给人以纯朴的田园野趣。鹰窠顶“日月并升”天文奇观,为南北湖风景增添异彩。另外,优越的气候条件、常年绿色的山景以及四季不断的水果、竹笋等土特产,形成南北湖独特的个性,“幽、野、全”是它的最大特色。

由于澉浦历史悠久,南北湖周围保存至今的人文景观、文化遗存,汉、晋、唐、宋、元、明、清都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众多的诗文。历来为人称道的澉浦八景有:澉湖秋月、云岫合壁、鹰窠晴雪、茶磨松风、孟泉瀑布、巫门渔笛、石帆蜃气、葫芦叠翠。筑于鹰窠顶山的云岫庵创建于宋代,民间有夜普陀之称,现已整修一新。茶磨山保留有“天南第一山”等明代摩崖石刻七处。北湖边有一座清代藏书楼西涧草堂和载青别墅。1985年列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如今已成为沪杭黄金旅游线一颗明珠,被誉为“上海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