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已经五十多年了。这些年来,不论我身在何方,家乡那山、那水、那房、那街、那熟悉的乡音、那儿时同伴的身影总令人魂牵梦绕。因而不管工作怎么繁忙,每隔一、两年总要设法回去看看我的家乡——澉浦,去消融一下自己的念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已经回去很多次了,见证了家乡经济发展,面貌巨变的轨迹。一个现代化的江南小镇正在呈现我们面前,我为家乡的发展高兴,更为家乡的进步而自豪。
然而,我对家乡的思念更多的是对儿时的回忆和怀念。我的家在澉浦古镇北面永新村(原牛桥村),离城里六里路。1946年,刚满8岁,父亲把我送到澉浦城南小学插班上二年级,寄住在我姑妈家。当时澉浦只有两所小学,一所是朱斐章先生创办的城南小学,另一所是南门头的劬劳小学。城南小学是由几个院子组成的,记忆中有中山堂、光华堂、梧桐院等,梧桐院里有几棵大的梧桐树,树杆很粗,要两个小孩子才能抱住。她硕大的树冠,不仅给整个院子带来了荫凉,而且每年秋天能结下很多小汤匙,每个汤匙上长着4-6颗梧桐籽,梧桐籽可以吃,还挺香。风一刮,这些小汤匙就打着旋转从空中慢慢落下来,我们跳着蹦着去抢,比谁捡得多。每周一,我们全体同学到中山堂列队开周会,听校长训话。每天早晨在中山堂前的广场上做早操,课间休息时在这里踢毽子、跳绳、做游戏。记得是1949年的秋天,那时家乡还刚刚解放,国民党军队经常利用盘踞的舟山群岛来轰炸沿海地区。有一天上午正赶上我们课间休息时,一架国民党的侦察机从我们头上飞过,飞得很低很低,我们不仅看到了飞机上的军徽,连驾驶员也看得清清楚楚,飞机过后,大家担心国民党飞机又要来轰炸了。果然,到了吃午饭时,来了一群轰炸机,掷下了许多炸弹,听说还炸死了几个人。
我在城南小学从二年级读到小学毕业,直到1951年夏天考上了海盐中学才离开。在这五年的小学生活中除了学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那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和与小伙伴们一起相聚的日子。每年春天学校组织同学去远足,大部分是到南北湖。远足那天我们排着队,前面有校旗和军乐队开道,边走边唱远足歌,歌词的前几句我现在还记得:“春光明媚天气晴,大家去远足,湖山风光多美丽,到处好登临……”,这一天我们可以尽兴的玩耍,还可以互相交换带来的吃食。另外,在春天还可以放学后约上一群同学,各自拿着自制的风筝到学校大操场比谁放得高,把风筝放上去以后找个地方固定住,然后我们就躺在草地上一边看着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一边闻着青草的芬芳,聊天、打逗,直到天黑才回家。夏天是钓鱼的好季节,我爱好钓鱼,所以一有空就拿起鱼竿,从学校门口的黄家湖一直钓到城西南的莫家湖、赵家湖。到了秋天,我们捉蟋蟀、斗蟋蟀,玩金蛉子,为了捉到一只好蟋蟀,专门到旧房基的乱石里翻腾,而要捉到金蛉子则要到城外的树林中去。自做弹弓打鸟儿是冬天的一大乐趣。冬天的鸟儿归林早,每到傍晚我就钻进竹园里,等着鸟儿归来,因为光线比较暗,我可以近距离瞄准射击,每每有所收获。还有找伙伴打玻璃弹子,我们找一块小平地,挖上几个小圆洞,以玻璃弹子进洞为输赢,打住了就可以把对方的玻璃弹子收归己有。几年下来,我的战果辉煌,赢了几百个玻璃弹子。这些儿时的游乐活动虽已过去几十年了,但现在回忆起来仍是历历在目。
记忆中的澉浦古镇,道不尽的是她浓郁的江南风情,那石板路,那小店铺,那石鼓门堂,那漫长曲折的北大街和北小街。从北面进城过了城河就是戴家染店,那高高的木架上总是飘拂着各色花布,古色古香的漂亮极了。走过城门洞就见到了钟楼,那也是我们经常去玩的地方。在沿街两侧有着许多大户人家的院落,有祝家、陈家、周家、宋家等等,家家都是高墙大院,黑漆大门,每次从门前经过总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从大街角到小街角是最热闹的街道,各种店铺鳞次栉比,每当清晨至七、八点钟的早市时,卖农产品的农民把担子排列在两旁,把本来不宽的街道挤得更窄了,人们摩肩接踵地在街上挤来挤去,热闹非凡。还有让我难忘的是那石头铺就的街道,中间铺的是大石板,两侧是长条石,由于年久失修,有的石头松动了,走起路来咯噔咯噔作响。还有就是每年春天的“迎会”活动,那几天,各村都拿出自己的绝招来比赛,有踩高跷的,耍钢叉的,掮肩戏的,边走边表演,高跷很高,踩高跷的人休息时就坐在沿街的房檐上。还有把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抬出来游行,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那位被人抬着的、从夜壶里不断喝水往别人身上喷的“夜壶官”。还有许多人臂膊上用钩子吊着大香炉沿街游行,据说他们是为了向菩萨还愿。迎会的日子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日子,那几天不仅可以玩个痛快,而且还可以向大人要钱买零食吃。
澉浦许多好吃的东西,到现在让我一想起来还流口水。象羊肉烧芋艿、油炸臭豆腐、黄鳝汤、醋炒鱼等,可谓澉浦名吃。离开澉浦要么吃不着,要么就不是那个味道。就说臭豆腐吧,这几年北方也卖,可吃起来完全不是家乡用臭咸菜卤腌出来的那种香味。走遍三头六码头,尝遍全国饮食后,才真正体会到家乡的特色名菜是一份瑰宝,应当保护发扬。从“家乡之声”看到在南北湖风景区举办“红烧羊肉节”,对传扬名菜,促进旅游是一项有力的举措。
啊!家乡是美好的,童年是多彩的,打开了话匣子,总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完,让这些美好的回忆陪伴我度过晚年吧,更期望家乡澉浦在接轨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变得越来越美好。
姚今观,男,澉浦镇永新村人,小学就读于澉浦城南小学,初中就读于海盐中学,高中就读于嘉兴一中,大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内蒙古工作,后调河北财经学院任贸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院长等职。1995年任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硕士生导师,曾先后兼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价格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商业经济学会、价格学会、市场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政府经济中心顾问,石家庄市政府专家咨询团委员,全国高校物价教育研究会会长。现任石家庄联合大学城管会常务副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起获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称号。
姚今观教授长期以来勤奋敬业于教学和教育管理荼,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承担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发表过论文七十余篇,出版教材、专著十余部,在商业经营、价格理论、农产品流通理论等方面有许多创新观点和研究成果,受到国家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和采纳、理论界的肯定和赞誉。为此,他的科研成果有二十多次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有关学会的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