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澉浦方言探趣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9 

   海盐县内同属吴语系的各乡镇,为何澉浦话独具特色与众不同,而且范围基本上局限于镇属各村?多年来我曾为此搜集一些比较"正宗"的传统口头语的语辞作了一点探求。我以为可从澉浦历史地理方面寻源求因。

    其一,澉浦历史上曾是对外贸易发达的通商口岸,宋、元两代均设有市舶司。诸方商贾云集,各地方言汇杂,在交流中本地人仿而效之,各地语音融入本地方言,潜移默化而自成一种澉浦特色的方言。尤如近代澉浦人众多在上海经商者输回了上海口语,澉浦人原来的"咸酸",渐渐由"小菜"替代,"玩"为"告GAO",现在年青人已普遍以"白相"替代一般。这是其他乡镇难与比拟的。

    其二,澉浦历史上向为海防要地,历代有驻军防守,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携妻挚子,或本人或子女便有定居澉浦者,于是其外来语在与本地人的相处中互相渗透,融入本地话中,遂使本地话转音。尤如现在学生推行普通话,老百姓看电视听广播,本地话中便出现许多本地话与普通话糅合变异的"洋泾浜"话语,尤其是人名更为明显。

    其三,南宋迁都临安,京官纷纷南下,澉浦成为京畿要地,以北方语音为主体的"官腔"成风,譬如市舶司等官场中的官话与澉浦话"杂交",于是便有不少方面带有文言文的韵味音腔,就如杭州"官腔"在浙江具有特殊性一样,形成独树一帜的澉浦话。现就我之拙见,试举例如下:

    1、"那真":意为"现在"、"目前"。似为"乃今"的转音。

    2、"头卯":意为"刚才"。古时官府、军营点卯,"头卯"言其早,似为"早先"的延伸义。

    3、"未完":意为"极多"、"很多"。似为"非凡"的转音。

    4、"毫烧":意为"快速"。似为北方语音"火速"的转音。

    5、"咋":意为"为啥"。纯属北方语音。

    6、"咸酸":意为"菜肴"。据传古时以盐梅制酱作调料,故曰"咸酸"。现时惯称为"小菜",其实"小菜"一词书面文字是"肴馔"。

    7、"顷坎":意为"一会儿",似为"顷刻"的转音。

    8、"却看":意为"等着瞧吧!",似为"且看"的转音。

    9、"焉能":意为"怎能"、"哪里",纯系文言文。

    10、"浩繁":意为"复杂"、"棘手"。原意为"浩大繁多"。

    11、"累罪":意为"麻烦"、"难"。似为"累赘"的转义。

    12、"齐臻":意为"娇美"、"漂亮"。原意为"完美",在现代文中已较少见。

    13、"俏":意为"俊俏"、"美丽"。

    14、"蠢":谓容貌丑陋,不作愚蠢解。

    15、"吾":即我。纯文言文。

    16、"悭":澉语"吝啬"称为"悭",如"悭户头"。

    17、"浥(印)":意为"湿"。如"衣裳淋来浥过浥"。

    "阴(印)":意为寒冷,如"今朝个天阴来",古人"阴、阳"之说的"阴"表示寒冷之意。

    18、"画招":意为"讨饶"。似为官衙审结案子"招供画押"的意思。

    19、"勒色":即"垃圾",含肮脏之意。原意书写文字应是"邋遢",现代文已不用。

    20、"脉脉雨":书面文字应是"霡霡雨",即"毛毛雨"。

    21、"黔驴":对人的贬义代称。与"黔驴技穷"贬意相似。

    22、"下作、下作坯":对人的贬称,意为下流作派的人物。

    23、"念":意为"说"、"讲",现代文字已少用作说话之意。

    24、"单":意为"拿",应是"端"的变音。

    25、"携(移)":意为"捧"、"端",如"携饭碗"。

    26、"碾、蹈(闹)":意为踩踏。如"碾死蚂蝇子","蹈死小鸡",并与"踏(践踏)"等通用。

    27、"丢(对)":意为投掷。似为"投"字之转音,与"摔(抛)"等通用。

    28、"搳(滑)":意为"倾倒"。如"搳水",与"倒、溅(采)"等通用。

    29、"掀":意为"推",与"摧(搀)"、"推"通用。如"掀翻台子"、"摧倒墙头"。

    30、"曳":意为搀扶、牵引。如"曳咩咩长"。

    31、"抱、搿":"拿",澉语抱、搿通用。如"抱小囡"亦用"搿小囡",用于物则为"搿",如"搿柴"。

    32、"攦(li)":意为把物体攦绞折断,如"攦菜心"。

    33、"斫":意为"割",如"斫柴"、"斫稻"。

    34、"摘(捉)":澉语采棉花为"摘棉花"。

    35、"舀":舀汤水的"舀",与"朵(?)"、"海(?)"等通用,如海?汤,朵?水。

    36、"汆":如"汆粥",上海人叫"泡饭"。

    37、"躔":古文原义为"行迹、足迹",澉浦话用以表示"跑"、"奔",亦通用于走动。如"躔来躔去"。

    38、"嘲":意为"开玩笑"、"玩闹",近似与宁绍一带的"嘲话"。原义为"嘲笑戏弄"。

    39、"斋佛":祭祀神佛。书写应是"蜡佛"。("蜡"多音字,读作zha)

    40、"献灶":祭祀灶公公,北方语音"谢灶"之意,旧时灶前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41、"粑粑":即"团子"。吴语一般称"团子"、"塔饼",澉浦称"粑粑",显系北方语音。

    42、"于菽":即"玉米"。"于"与"玉"音相同,"菽"与"黍"音相同,似是北方语音"玉蜀黍"加快语速的合音,就如方言"勿要"合音为"勿要",现今杭州话"木佬佬"三个字音亦已合音为一个"冒"声。

    43、"马衣":旧时指"棉袍"。显系外来语,北方民族着装之称谓。

    44、"衲":原意为缝衣。澉语称尿布为"衲",似因旧时都以破旧被服裁缀而成故曰"衲"。

    45、"腰机":"腰机"并非织物。以麻为原料用"腰机"织成的织物,准确名称曰"夏布"。"腰机"只是织造的一种器具,尤如羊毛衫织造有横机、圆机之别,"横机"、"圆机"不表示即"羊毛衫"。

    46、"浮毒":意为"肮脏"、"龌龊"、"邋遢"。似乃古文"污黩"之转音。

    47、"坦荡荡":原意应是"胸襟开朗"(君子坦荡荡),澉浦话作为"不着急"、"悠着点"之意。

    48、"脸捡(练茧)":昆虫屎粒聚成之串状物,如米、麦中的"练茧",澉人也用以形容孩童顽皮过份使人讨厌的贬词。

    49、"黄龙货":泛指人品不实或物品质量低劣,其原意似以龙之神秘喻子虚乌有,虚妄不实的事物。

    50、"人情、份子":吴语一般以"送礼"表示,澉浦话对此有严格区别,凡婚嫁喜庆称为"送人情",而丧事则称"送份子"。

    51、"抬、扛":一般情况下可通用,而用于婚丧却不可混淆:"抬轿子"、"扛棺材",抬与扛有严格区别。

    52、"树、木":澉浦话"树"与"木"有区分,"木"专指"杉木",而"树"则指杉木之外的材种。

    53、"床、铺":澉浦话"床"特指有栏杆花板等装饰的双人卧榻,而"铺"指无装饰的单人卧具。

    54、"爸":旧时澉浦称父亲有的只单用一个"爸"来称呼,有的则称"阿爸",前者显然带有北方语言的痕迹。而本地方言称呼祖父为"爹爹"或"阿爹",不知何因难以理解。

    55、"雕":吴语对陶制盛器都以缸、瓮、坛等称之,而澉浦把直筒形陶瓮特称之为"雕",如"水雕"、"菜雕"。究其意可能从古时陶器雕塑彩绘装饰工艺衍变而来,由雕塑或彩绘花纹之外形而称瓮为"雕",尤如绍兴酒简称"花雕"。其实"花雕"乃指瓮而非指酒。"绍兴花雕酒"即雕花瓮装的酒。

    澉浦方言有趣的实例还很多,一时难以尽收,有待大家共同探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