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桔子花香弥漫整个澉浦城时,我约了一位老同学到澉浦码头廊,专程去看久违了的娘娘庙。
码头廊完全变了样:青石板路不见了,低矮的平房茅屋消失了,一条平坦洁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路旁的小院新楼不时地飘出醉人的花香。我们找到了娘娘庙庙址,原先庙门前的长亭不见了,庙门墙壁破旧斑落,大门锁着,从窗口往里看,里面丢满了杂货,后面的望海楼已不见踪影,显然,原来的娘娘庙大部分已拆除,存下的几间旧屋也改建成了仓库。
在我的记忆中,娘娘庙是一座美丽、壮严、神奇、温馨的庙宇,我曾在娘娘庙里度过了6个难忘的春秋,时过境迁,往事如烟,这所庙宇学校在我记忆中依然清晰可见。
50年代初期,我随当教师的母亲来到娘娘庙,我们住进去的时候,娘娘庙已改为一所小学,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庙宇,木结构前檐,门前是一个三间屋长的长亭,两边放着几块光滑泛着青光的条石,是专供行人休息的石凳。庙门很厚重,推开它要用点力气,方方的楠木门栓,平时暗藏在右边门侧的墙洞内,关门时,抓住门栓头上的铁环从洞里拉出来,扣在对面墙洞内,门就被结结实实关上了。进大门是一个狭长的小天井,长年湿漉漉的,石板缝里挤满了绿茵茵的苔。过小天井就是前殿,抬头瞧,梁、柱、斗、拱巧妙组合,十分合乎力学原理,低头看,砚色一样的地面由四角方方的水平砖铺成,平坦而凉爽。前殿两边是厢房,结构精巧,蝴蝶门,花格窗,红地板,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搁楼。穿过前殿是一个大天井,地面用碎石精心镶嵌成,组成许多美丽而神秘的图案,人往天井中一站,阳光缕缕照下来,宁静而舒畅。再进去是后殿,后殿比前殿更为宽敞,殿南是一排格子门窗,只要打开所有门窗,整个后殿顷刻明亮起来,殿北是一堵高高的墙壁,菩萨虽是搬走了,人站在这里还是会无端地产生一种壮严而神圣的感觉来。西北角下有一扇后门,过甬道进入一个院子,沿木梯拾级而上,“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眼前豁然一亮,原来已登上了“望海楼”,凭窗远眺,烟波浩渺的大海便映入眼帘。
娘娘庙的前殿和后殿改成了二个教室,学生坐在殿上听课,还是显得很空旷。东边的厢房改成了办公室,上面的小搁楼便是教师的卧室,大天井成了学生玩耍的小操场。庙里早已没有供奉的神像,但从瓦楞、瓦脊上还是能找到庙宇独特的符号,一组组精美的人物故事石雕,一块块镌刻在长方形砖石上的吉祥图案,那么的令个神思,吸引着上学的孩子们痴迷地盯着看,猜想石雕上讲述的故事。有时候大家会为故事内容争得面红耳赤,你说的是桃园三结义,我说的是苏武牧羊,他说的是二十四孝……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便喜喜哈哈笑了一通。但不管石雕上讲的什么故事,那些浮雕人物雕刻精细,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让人百看不厌。
那时候,我常常寻思,娘娘庙供奉的不知是那路神祗?后来一位守塔老人跟我讲了这样一个神奇故事,他说有一次,他出海打鱼,忽然风云突变,原先平静的大海顿时惊涛骇浪,船像一片树叶在大海中飘着,风雨茫茫辨不清方向,黑色沉沉找不到回港的路,正当他绝望之中,在昏暗的海面上,隐隐看见了一朵红光,他握紧舵,跟紧这朵红光,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暴风雨渐渐小起来,涌浪也化作了轻波,一叶孤帆就这样安然靠近了港湾,那次他平安归来,第一件事就来娘娘庙烧一柱香……听完故事,我想,这娘娘庙一定供奉着这样一位手擎红灯、心地善良的海神娘娘。那时候,在晚上或星期天,我常常一个人守着这座空荡荡的庙宇,每当害怕时,就会想到这里有一位美丽善良的海神娘娘,那阴冷的庙宇立刻变得温馨起来。后来我知道,海神娘娘就是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总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有的还在船舶上立天妃神位供奉,乞求平安。于是,小小的心灵中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要画一幅娘娘图……但最终还是没画成功。
1958年,我离开了娘娘庙去城里念书,就再也没回娘娘庙了。40年了,如今的澉浦娘娘庙只剩下了前殿孤零零地留在那里。然而,她留给我的记忆却永远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