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心存故土情不老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3 

    十年前,金荣甫老公公耄耋之年孤身一人从台湾回乡定居,行囊中带回了老伴和女儿的骨灰。我去见他,历经岁月沧桑的残年老人,神色憔悴,形容枯槁。老年失偶丧子,晚境凄凉,感伤之情可以想见。一九六二年秋,我祖母经香港去台湾与我祖父相会,荣甫公公唯一的女儿惠英随我祖母远行寻父,不料一去不返,客死他乡。荣甫公公告我,已托人在清明前将我祖父母的骨灰起运回乡。不久,我祖父母的骨灰盒转青岛空运回家,祖父、祖母终能魂归故里。

    荣甫公公的一大心愿是要让回家的亡灵得以安息。于是产生了择地建造安息堂的想法。老人找其侄子与我相商,拟在葫芦山的西山坡,建造一座安息堂,捐赠给村里,让村里村外的逝者都能在此安息,无风雨之忧。在荣甫公公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有书记参加的筹建小组,我也被聘为成员之一,作为晚辈,我当仁不让。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三日下午,召开了筹建小组第一次会议。下半年,安息堂如期建成。荣甫公公亲自命名为“良恩堂”,寓感恩追远之意。良恩堂安卧在山湾之中,占地两亩,六百五十多平米的两层建筑,白墙红瓦,四周绿树葱笼,格调明快醒目,一扫阴森晦暗之气,有“满目青山夕照明”之感。为便于祭扫,还铺设了一条三百米长的水泥路,与村里的主干道相沟通。良恩堂耗资七十五万元,荣甫公公罄其所有。建成之后,又不愿留名,在“良恩堂”三个大字的落款处,写上“金氏捐赠”。并且再出资三万元,作为良恩堂的管理基金,筹划何等周全。三年以后,荣甫公公竟一病不起,与其妻、子长相守于良恩堂。村里为他树碑立传,以告慰老人在天之灵。

永嘉公公是我祖母的表弟。祖母去台湾会祖父之前,在永嘉公公香港的寓所候船,一等三个春秋。祖母进退两难,寝食难安,好在有永嘉公公、婆婆的患难相慰。后来,祖母、祖父相继在台湾去世,公公、婆婆都亲赴台湾为之操办后事,此恩此情,我永记于心。一九八二年,我在杭州第一次见到公公、婆婆,倍感亲切。永嘉公公、婆婆向来乐善好施,助人于危难之际。过去,在长期对外隔绝的日子里,家乡寻找亲人,互通音讯,都由永嘉公公及其家人在香港为之中转。一九九三年初,公公、婆婆向我表示了要为家乡教育做点事的心意。我告诉公公、婆婆,你们年事已高,挣钱不易,还是留着后用,但他们没有答应。正值家乡的中学兴建教学楼,我在那里主政,公公、婆婆为节省一点邮资,托人从深圳分三批汇出人民币六万元,资助学校的建设。我至今还珍藏着这些饱含着浓浓乡情的汇款单复印件。公公、婆婆回乡探亲,了解到村里正在新建小学,就包揽了全部的投资十四万五千元。他们饱尝了没有文化的痛苦,深知知识方能改变命运,要为家乡的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奠定基础。他们看到村里的主干道路都已修筑平坦,但村内小路依然泥石如初,高低不平,行走十分不便,又主动出资七万元,委托亲友从南塘河起,将挨家挨户的路面用水泥铺浇一新。当时荣甫公公还健在,受其启发,也将他所在的金家场一带的路面全部铺浇。如今,村里人穿行在村头巷尾,时时感受到这些老人的亲情所在。

    澉浦称海盐的侨乡,而二百多户人家的葫芦湾,港澳台属和侨眷居十分之一。葫芦湾老一辈的海外人士,大多做远洋船员谋生,长年漂泊海上,一生辛劳节俭,积蓄无多。但老年归来,即慷慨解囊,其桑梓之情,难能可贵。我从未见过祖父,十一岁时祖母离我远走, 我每每读及李密《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名句时,不禁潸然泪下,祖父、祖母孤独无助、思亲无奈之状如在眼前。我见到这些海外归来的老人,如见祖父、祖母,尤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