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步入老年,常常喜欢回首往事,现根据回忆,把抗日战争胜利后,澉浦地区捐资办学之风整理成文,作为向24个教师节献礼。
千年古镇澉浦历来重教成风。民间相传,“领头里拆出破絮来也要给子女读书”的口头语就是生动的反映。
朱斐章先生1886年出生在澉浦,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十四岁到上海一家布店当学徒。少年好学,晚上进夜校读英文。满师之后,充任英商买办。人到中年,经商致富。1921年为振兴家乡教育,他出资创办澉浦城南小学。因初办校址在南大街海门寺南侧,地处古城之南,就以城南冠名。两年后迁往道观弄五楼五底朱先生所捐私房内。朱斐章重教办学,深孚众望。毕云程出山协助,相邀热心人士,组成城南小学董事会。二十年代,朱斐章为增添设施,扩建校舍,选聘师资,捐助资金达1.4万余银元,声誉甚佳。朱斐章41岁时在校立“兴字碑”一块,该碑文先生亲撰,县长批语。文中写到斐章天年后,遗产补助城南小学经费,委托毕云程为遗嘱执行人,临时全权支配……朱公义举,古城留芳。1932年获部颁一等奖,载入《第一次中国教育年》。1950年,县文教科委任马飞熊为校长。学校创办八十余年来,人才辈出,不少校友献身于革命,不少校友成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已故英烈李国强(金元)和顾水章、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原副理事长毕平非、已故美国脑科专家周厚德和上海著名胸科医生宋冠英、上海原交电公司总工程师步理生、上海市原副市长顾传训等都是该校的学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创办上海天福漂染厂的澉浦南大街祝友顺和在沪同乡源祥棉布号王申甫两人合作,捐资购买了澉浦南大街138号吴子华住宅18间及一个大厅,创办了澉浦劬劳小学,解决了许多孩子的读书问题。澉浦南大街、南小街及南门外一带学生大都在该校读书,后来也出了人才,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周世章、航天工业工程师袁水金、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卢焕章等,有人曾写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文章,内容讲的就是澉浦城里两位穷苦老人育儿成材的故事。一位是省科协原秘书长姚广云的父亲,另一位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研究所朱光华教授的父亲,作为乡人育子有方的榜样,两位老人的儿子都是劬劳小学的学生。
此后不久,在上海经营棉布业的何声泉、李叔轩回乡看到澉浦城内有几所学校,而城外乡下没有学校,不少儿童失学,就萌发捐资办学的想法,他们在乡人吴侠虎、郭秉钧、李启明的协助下利用日晖桥茧厂,投资二千五百万元,创办了澉浦长河小学,还置办了小学军乐队。
百岁文化老人吴侠虎,1902年生于澉浦北大街吴氏名门书香家,那时虽其家境已渐衰落,但他一生勤于笔耕,呕心沥血办学,坚持不懈帮困扶贫,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1931年他曾邀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周剑云、夏衍、徐欣夫、钱杏邨、胡蝶等影星来澉浦南北湖拍摄影片《盐潮》。1935年他与程熙元等编篡《澉志补录》,还著书《东方大港澉浦岬》(今浙江图书馆有藏本)。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看到社会上重男轻女的陋习严重,大部分女孩无法入学,就于1927年在澉浦南大街海门寺创办慧中女校,开澉浦女校之先河。1946年,吴侠虎先生发现南北湖周围无一所学校,就利用他家在南北湖的祠堂创办永思小学。后来又与他人联合开办了长山小学和南海小学,还曾经一度担任南海小学和长河小学校长之职。他的一生、为澉浦人重视教育,热爱家乡树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
解放后,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使澉浦尊师重教的优良乡风得到进一步发杨光大,特别是现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文化知识正在澉浦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