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友人相邀探访澉浦的“妈祖庙”,适逢有隙,欣然一同前往。
驱车出澉浦城南门,过护城河不到一公里,就是北宋年间的古澉浦港,妈祖庙就建在当年的码头上,庙的正式名称为天后宫,而当地则称之娘娘庙。
这是一座几近坍塌的古庙,歪斜的庙门紧闭着,破损的窗格上交叉钉着木条,墙上抹灰已脱落贻尽,只从廊檐尽头、墙角旮旯,那依稀露出的星星点点朱红中,才领悟出这曾经是一座庙宇。尽管如此,梁、柱上那精细的木雕、青石锻成的石库门樘、殿内地面上镶嵌的“升箩底”石板,还在骄傲地显示着当年的倩倩英姿。
一位老人向我们介绍说:娘娘庙现在只剩下了临街的前殿,以前的规模很大,不仅有前殿、正殿,庙门前还建造了长长的廊亭,庙后则有后花园,园内建有雄伟的望海楼,出花园后门就是海堤。
虽说妈祖庙已经破落,但每年的三月廿三和九月初九,也就是妈祖的生日和忌日,当地群众还会到庙里烧香祷告,寄托自己的思念。
妈祖,原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湾畔的一位善良姑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由于出生后一声不哭,父亲就给他取了一个单名“默”。林默自幼勇敢聪颖,刻苦钻研,善观天象,熟悉水性,十五岁已经能预测海洋天气。她经常腰悬桅灯,单舟出海,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营救遇队船只。她还能行医治病,救人济世。宋雍熙四年(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海上救人而牺牲,年仅二十八岁。
民间传说妈祖并没有死,而是上了天,每当海上有难,她就会显灵救助。据说妈祖得道后显灵庇护郑和七下西洋,还阴助康熙帝统一台湾。她护国庇民,泽施四海,因此自宋以来的一千多年,妈祖数十次受到封建皇帝的褒封、被封为“圣女”、“夫人”、“娘娘”、“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而她的原籍地福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一带则亲昵地称她为“妈祖”。全球有妈祖庙一千五百多座,信奉者达一亿多人。台湾省二千多万人口中竟有一千五百多万妈祖信徒。许多外国友人将妈祖视为中华民族战胜海洋、增进中外友谊的象征,尊妈祖为“中国海峡女神”、“世界和平女神”。
澉浦妈祖庙始建于明初,原址在南门外操备厂,名娘娘庙,后更名为天妃宫。明·天顺初澉浦遭遇大风潮,堤毁庙坍,天妃宫移至城内南大街吴家弄口。清康熙加封天妃为天后,往来客商在南门外原址搭盖茅屋,供奉天后香火。乾隆二年,客商募资在现址建天后宫前殿、厢轩及殿外廊亭,乾隆十五年又造后殿,并在凉亭外甃井,便民汲水。同治年间建望海楼。这以后,澉浦一直有“天妃宫”、“天后宫”二座妈祖庙。
数百年来,妈祖在澉浦一带具有崇高的声望,妈祖庙香水颇盛。《澉浦镇志》记载:“……倘遇风流危险,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披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人在母家之称也。”
澉浦与福建,相距万千里,何以百千年来澉人如此信奉妈祖?
澉浦对外贸易源远流长,早在晋光熙年间就多次有外国商人来此。北宋建澉浦港,成为宋代的对外贸易口岸。宋室南迁后,澉浦港成为南宋的三大外港之一,近通广福,远涉诸番,主户少而客户多。当时澉民“唯招接海南诸货,贩运浙西诸邦,网罗海中诸物以养生。”清同治以后,澉民出洋在外轮上打工者日增,当地谓之“吃船上饭”,而后渐成浙北侨乡。居家者企求亲人在外平安,常去庙里烧个香、许个愿。
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使澉浦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澉民敬海、畏海,更希望能驾驭大海,居此,澉人信奉妈祖,希望妈祖能为他们带来平安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到了近代,澉人信奉、敬重妈祖,更多的原因是她一生济世救人,为民造福。澉浦有古语:做人好,天补报。天不报,人心报。正是因为妈祖她真诚地为老百姓做好事,老百姓才世世代代把她铭记在心中。
澉浦妈祖庙虽说已经破旧不堪,却是继云岫庵后澉浦唯存在一座古庙,如能修复,不仅能为南北湖风景区增添一处景点,在对外交往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