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怀念朱伯衡先生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9 

   朱伯衡先生离开人间十周年了。十年前的1998年4月18日中午,时任嘉兴市侨办主任的周玉洁给我打来电话,告之朱伯衡先生已于昨日在加拿大病故。噩耗传来,令人悲痛万分。

    十年来,每当我回忆起朱先生的时候,总是首先忘不了他老人家对故乡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所作的件件好事,桩桩善事。

    ⑴ 重教建办幼稚园。澉浦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乡风,改革开放后,经过拨乱反正,人们的重教意识更加增强,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增多,要求加强学前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决定筹建幼儿园。可是刚刚倾力办好敬老院的镇政府,财力有所困难。恰好当时县里组织去深圳招商,朱伯衡先生应县政府的邀请从香港到会参加开幕式。当天,我随镇里几位领导和朱先生商谈,初步落实了建造幼儿园的意向,朱先生出资五十万元,土地由镇政府解决,园名由朱先生确定。在参与幼稚园建造的整个过程中,有几点至今还十分难忘。如园名问题,朱先生初意为“怀德幼稚园”,九十多岁高龄的吴侠虎老先生知道后,断然反对。他说“怀德”果然不错,却有所欠妥,为了颂扬公德,拟请朱先生以父母之名命名。之后,我们吴家老小将他母亲“友宝”的“友”,改成“有宝”的“有”,同音之字,既表示不忘先母养育之恩,又反映园内有祖国很多宝宝,要重视他们的教育,他知道后表示同意。有宝幼稚园地址问题也是朱先生关心的事情。1993年11月,他约香港好友徐锦镛先生一起到澉浦,实地察看园址。他强调园址一定要适宜幼儿年龄,家长每天要接送,地点远了不行,交通不便也不行,一切都要为儿童着想。听家父说过,解放前,朱先生年仅13岁就外出做学徒,所以他没有童年的幸福生活,缺少对幼儿园生活的了解。因此,当他收到设计图纸,看到布局中有“戏水池”一项时,无法理解只是薄薄一层水的小池,连忙打电话给县长,说幼稚园内万万不可建造“戏水池”,如果淹了孩子怎么办?领导将这一意思转告后,我们深表理解,取消了“戏水池”的设置。幼稚园的资金落实,从开始的五十万元到最后七十万兑付,实事求是地说是有个过程。记得最后敲定是1994年4月初,朱先生请市侨办原主任周玉洁和我一起参加,最终确定出资七十万元,分二期到位,次日就将三十五万元转帐支票交我带回。并希望节约用钱,保证质量,把幼稚园造好。1994年10月,朱先生和太太朱王瑞英携儿子朱崇渊一起来参加有宝幼稚园落成仪式后,又问了园内老师的情况。为了鼓励幼儿教师安心工作,认真培养和教育园内的儿童,他当场表态每年加发全体老师一个月工资,以后连续支付了三年,直至病重逝世为止。

    ⑵ 筑路方便老百姓。澉浦唐朝建镇,明朝筑城,宋朝通商,至今还保留着明代西城门。城内有四条大街、两条小街及许多弄堂,然而唯有989米长的南小街在当时还是高低不平,积水成潭,行人车辆往来多有不便,过往百姓怨声载道。所在镇南村几次想动工修建,终因资金困难而未成。1997年,村里商量维修南小街,策划分三个方面筹款:村里负责动员沿路村民认可一点,经商办厂的村民贡献一点,要我重点联系朱伯衡先生支持一点。结果,在全村百姓和本地有关热心人士及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朱先生等本村为主的5位海内外同胞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筹款12万多元。镇南村拿这笔款子沟通了全村9只小河的排水沟,浇筑了南小街及连接南大街的四条弄路,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水路不通、路面不平、 民众叫苦的排水难行路难状况。过往群众都是连声称赞,说做了一件修桥铺路的好事和善事。然而事后得知,这期间朱先生已经重病在身,但是为了给故乡的百姓办好事,他始终牵挂此事,从5月19日至9月20日,为筑路事情共发来9次传真。南小街维修完工后,村民委在入口处立了一碑,将捐资者姓名全部刻在碑上,以表志颂。所筹款项收支帐目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并传真给朱先生审阅,让海内外同胞了解清楚。

    ⑶ 资助困难贫穷户。改革开放以来,澉浦的百姓总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朱伯衡先生对此也深有感触,然而,生活的水平不会是齐头并进的,村坊邻里亲戚朋友免不了也存在着困难情况,他来的次数多了,总会知道一些,很是同情。因此,从1990年至1996年期间,每年年终他总要拿出一点钱,资助一些困难贫穷户。几年时间里,先后付出了几万元人民币。1997年春节后,他开始打听政府对贫穷户的救济情况,表示了自已定期资助的愿望。1997年5月,朱先生来传真说:“资助困难贫穷户,从1997年7月1日开始,纪念HONG KONG回归祖国。”我接到这个传真,十分感动,他老人家以资助困难贫穷户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已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心情,这是多么崇高的爱国爱乡热情呀!在请示镇领导后,并经反复落实的基础上,从1997年7月1日起,朱先生开始每月定期向全镇36位贫困户资助生活补助费,当年下半年就付出人 民币0.8万元。他在1997年9月的传真中说:“本人助乡亲解些困难,是因为乃乡情关系。本人在童年受先母教养,有力要帮助穷人,所以本人耗(毫)无目的,一切拜托你为善出力。”廖廖数语,已经和盘托出他的全部思想。

    其实,朱伯衡先生关心故乡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岂止是以上三件事,在南北湖风景区通向谭仙岭的途中,出资建造“明亭”供游人休息,对镇里建造敬老院资助10万元,向澉浦文化中心图书室捐赠价值15万多元的图书12000册,还送人民币3万元。已是96岁高龄的吴侠虎老先生知道后,提议文化中心取名“伯衡”图书馆,还要举行个赠书仪式,扩大影响,倡导读书看书之好风气。然而,朱先生明确表示不举行仪式,馆名以他父亲名字命名,也就是今天的澉浦图书馆牌子旁边,多了一块“朱铭馀纪念图书馆”牌子。

    出于对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认识,对故乡澉浦乡情的不断加深,朱伯衡先生对澉浦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不断地捐款达110万余元。另外,对省、市、县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也分别作出了很大贡献。如:93年,捐助杭州市残联10万元,92、93年分别二次向嘉兴市第一幼儿园捐款计11万元,92年,参与向嘉兴市侨联捐赠价值30多万元轿车一辆,93年向嘉兴市残疾人协会捐款10万元,90年至93年,向张元济图书馆捐款5万元,赠百科全书2套,92年,向县老年协会中心捐款10万元,同年,又以朱先生为主,联合台胞顾国辉、余汉林等6位先生,向县残联捐赠价值36万元面包车一辆,95年,向县政协“之友社”捐款3万元。到1995年止,朱伯衡先生向省市县捐款捐物合计也有100多万元。此外,朱伯衡先生还是创办嘉兴旅港同乡会的发起人,他曾和查济民先生、查良镛先生同是嘉兴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为嘉兴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积极牵线搭桥,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现在回忆朱伯衡先生逝世前的这几年,他已经用很多的精力热心于故乡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故世前一年,他曾谈到意在家乡创办“怀德善业基金会”,长期帮助贫困户,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他老人家带着这件未了的善事离开了人间。

    十年来,我深深地怀念着尊敬的长辈——朱伯衡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