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提起书画纸,必定是说川宣、徽宣,然而还有一种书画纸中的精华却不为人知,那就是海盐澉浦的“金粟山藏经纸”,简称“金粟纸”或“藏经纸”(藏经纸在唐朝就只有两种,一是金粟山藏金纸,二是苏州的转轮藏金纸。苏州的转轮藏金纸在五代以后就已失传,后人说的 “藏经纸”就是专指金粟山藏经纸)这种纸在宋代以后是书画名家必求的上品。金粟山藏经纸产自澉浦茶院金粟山下金粟寺的金粟山房,故而得名金粟纸。(金粟寺由西域康居国高僧会建于三国,是江南最早的三大寺之一。钱镠贩盐住过此寺,被他命名为“施茶院”,即吴越国一处为穷人、路人施舍食物的地方)。金粟纸是一种供奉用纸,并非生活用纸。古代是专门用于抄写藏经的,故又名藏经纸。也作家庭祭祀时供奉祖先名讳的用纸(现在在澉浦民间说起金粟纸还知道在过去每年的年底,澉浦海门寺内批给每家每户一张“金粟纸”,上面写有最近三代人的名讳,在祭祀时作供奉用。这张纸也叫金粟纸。它是简易家谱的代称,年年烧化,不作保存。)
这种纸最初叫由拳纸,是有记载的在海盐一带造的最早的纸,东晋时的士大夫很喜欢用这种纸作书法、绘画。到了唐朝、五代,这种纸作为专用藏经纸,为金粟山房抄写藏经,也为朝廷抄写藏经,藏在皇家各大寺庙。宋朝以前的金粟纸不见流传,现在说的金粟纸是专指宋代的金粟山藏经纸,纸质比当时的其他纸要厚,一般为肉色,最名贵的是白色,白色的纸很罕见,当时就被文人 珍惜追求,作书画用。制作的材料有山藤、树皮、破布、旧绵等,在制成纸后,不染黄,监上红色“金粟山藏经纸”长方形小印章,并砑蜡。有的纸上还印有宋朝的年号,如:“熙宁”、“崇宁”等。当时,除了国内抄写经卷供奉时用这种纸外,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在元朝时,海盐除了完成朝廷要求进贡的藏经外,还专门承担200部藏经的抄写进贡任务。这些藏经用的纸全是宋代的金粟山藏经纸。当时在苏州、嘉兴、温州等地的大寺庙中,也藏有用金粟纸抄写的经卷。宋朝以后,金粟纸没有再生产。随着时间推移,金粟纸成了古董,被文人和古董商所珍视。元末明初,澉浦有个姓胡的文人搜集了500张金粟纸,为澉浦海门寺高僧惟则画像。洪武初年,一艘日本商船 来到澉浦,商人到海门寺拜神佛,看到了胡氏画的像后,立即用重金全买走。明朝是用金粟纸绘画最多的年代,但金粟纸已断绝,文人们便揭下藏经背面婊装用的藏经纸和扉页以及包装用的藏经纸来满足自已的要求。著名的有文征明,唐伯虎等人。清代在乾隆朝出现金粟纸仿品,浅玳瑁色,有淡色的圆斑,盖有红色的“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的长方印章。民国时期,仍然有人不惜重金追求金粟山藏经纸,用于书画。绘画大师张大千为了帮友人筹集医疗费,特地用金粟山藏经纸画了一幅《岷江晚霭图》给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