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说,现在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孝”,似乎以知不知道“二十四孝”来证实现代人是否孝敬老人,应该说是不正确的。不要说年轻人,就是中老年人,大概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说不全这“二十四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很多东西是良莠不齐,“二十四孝”里也有一些糟粕的地方,因此像这类读物,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经不提倡了。现在互联网上出现“二十四孝”不足为奇。某种程度也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普遍地挖掘。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有个“半面鱼”的故事。它是说一位生病的母亲,因为想吃鱼,又恰逢冬天河里结了冰,买不到也抓不到鱼,而这个孝子却非要让母亲吃到鱼不可,就用自身的体温去融化河里的冰,最后终于“求”到了一条鱼。一面是母亲要吃鱼,一面又不愿意杀生,孝子有点左右为难,于是只好将鱼剖了一半,另一半又放回了河里,从此世上就有了一种“半面鱼”。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一个民间盗版,但它却比“卧冰求鲤”的故事要来得形象、生动,而且非常好记。当然,最主要的是,它还有故事的活化石——“半面鱼”。
一直来人们总是说“孝顺”父母,现在好象已经把“顺”悄悄地改成了“敬”,因为父母上了年纪以后,所想所说不一定正确,凡事顺从不科学,但敬重父母却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现在的孩子,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确实有所差异,其中的原因也错综复杂。教育和环境固然重要,但父母的溺爱也是一种直接的因素。在传统观念中,对父母就是要孝顺,要报答养育之恩,而对自已的孩子,则可以像小猫小狗一样随便养养。还有一种“筷头上出逆子、棒头下出孝子”的理论,它虽然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有一点点道理。而现在正好是相反,大家一切为了孩子,都拼命地只顾孩子,把自已的精力、财力、物力全投在孩子身上,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少了。甚至有的父母,为了孩子所谓的前途,放弃了工作到国外去陪读,其实也就是让孩子在国外读书时生活上方便一些、舒适一点,而自已的前途、幸福都不要了。这样做只会给他们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式的自私自利的思想。所以有人戏说,孝子孝子就是孝顺子女,而不是父母。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经常在心里告诫自已:常回家看看,看看生你养你的父母,看看生活在寂寞中的老人!其实,正常的为人处世,应该是对上尽孝,尽量关心照顾父母和长辈;对下尽责,培养孩子成才,帮助孩子成家,让孩子自已立业;最终使家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幸福细胞。
(转载,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