澉浦是一个具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镇。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创造了澉浦辉煌的历史,留下了不少令人骄傲的文化遗产。其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令人嘱目:中国第一部志怪小说《搜神记》诞生在这里;中国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孕育于这里;中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澉水志》在这里写成;中国篆刻的经典工具书《六书通》在这里付梓成书……与这些文化遗存相联系的,便是众多的历史名人。
翻开《海盐县志》,在“人物卷”所收录的历史名人中,澉浦籍的占了四分之一强,其中不少是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人物:
干宝。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祖籍河南新蔡,六岁随父南迁,定居澉浦。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因才能出众,东晋初,经王导推荐,负责修撰国史。
干宝学识渊博,一生著作丰富,内容贯通古今,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在古代就被称之“通人”。
干宝的《搜神记》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传说,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柳毅传书》等戏曲故事,其雏型最早便出自《搜神记》。干宝本人也被后世尊为“中国小说鼻祖”。
杨梓,澉浦人,元代戏曲作家,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的奠基人。
杨家是当地以海运起家的豪门富室,拥有杨氏家乐。杨梓本人精通音律,一生潜心研究戏曲唱腔,加工发展了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在他的影响下,家中上下个个都会唱他写的曲调,并且在整个海盐乃至浙北普及开来。逐渐形成了风靡南国近二百年的“海盐腔”。
杨梓不仅精通音律、潜心研究唱腔,还动手编写剧本。为海盐腔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棠,澉浦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祖常同北宋间官至礼部侍郎、御史中丞,而常棠则隐居澉浦不仕。他绕屋植竹数十竿,因而以“竹窗”自号,从中可略见其清高性格。
中国向有府志、县志。但未曾编修镇志。常棠认为府志、县志涉及范围广,记载所属乡镇只有寥寥几笔,澉浦是一个历史重镇,应该有一部叙述详备的镇志。
他多方搜集资料,反复核实修订,历时27年之久,终于在宋绍定三年编著出版了《澉水志》。
我国现存志书八千多种,其中最早的镇志就是《澉水志》。此书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叙述简赅,纲目该备,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矣。”这样的评价在四库全书中不可谓不高。
《澉水志》的问世,开了全国编修镇志之先河。常棠自然也就成为我国镇志编撰的开山祖师。
毕宏述,澉浦人,清康熙年间书法家,能文章、工诗书。
《六书通》是中国书法篆刻一部重要的工具书,旧时篆刻文字多以此书为依据,至今一再重版不绝,在我国书法、篆刻史上据有重要地位。
《六书通》初稿写成于清顺治十八年,作者闵齐伋。闵齐伋去世后,书稿流失于民间,辗转六十余年无人问津,淹没几于泯灭。到毕宏述见到此书时,已残缺不全,毕宏述因精于书法、篆刻,故能慧眼识宝,便自动承担起了编印的责任。此后,他到处收集散失于民间的书稿,并不分寒暑,终日伏案,考据、修改、增补,历经4年,终于完成了10卷《六书通》的编印。而后又出资刻印,传之后世,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吴仪洛,澉浦人。清早期著名中医学家。著有医书10种,今所知有《本草从新》18卷、《成方切用》14卷、《伤寒分经》10卷,以及《一源必彻》《四证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等。其中前三种书,对中医有独特创见,且切合实用,为世人注目,广泛流传,二百多年来一再重版不绝,至今仍被用作中医教材。
吴东发,澉浦人。乾隆时诸生,一代书法、篆刻家,在我国有“大篆吴东发,小篆邓如石”之称,著有《群经字考》《读书笔记》《书序镜》《尚书后案质疑》《经韵》《六书述》《石鼓文读》《商周文拾遗》《鼎钟款识释文》《尊道堂诗文集》等近二十种。在全国颇负盛名。
吴良材,清乾、嘉年间人,世居澉浦镇,少年时因外出寻父,历经千辛万苦,当地传为美谈,光绪《海盐县志》也有记载。
澉浦人在上海经商的很多,吴良材是早期的代表人物。开始他经营珠宝、古玩、玉器和眼镜,后来专营眼镜。他深谙经商之道,以自己名字“良材”二字,定为办店宗旨。选料严格、工艺考究,并在每副眼镜上刻上“吴良材制”,取信于顾客,创出了自己的牌子,生意越来越兴隆,经营规模也逐渐扩大。到了近、现代,吴良材眼镜店成了眼镜行业中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在全国的不少地方有分号。
朱福诜,澉浦人。清光绪进士,官至荣禄大夫,二品顶戴,光绪常称赞他“学问很好”。辛亥革命后以年高退稳归里。
二十世纪初,海盐先后出了一文一武两个著名人物: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和民国时浙江首任都督朱瑞。这两人有一位共同的先生,那就是朱福诜。朱福诜卸职归隐后,以教书为生。他对医学也研究颇深,著有《论学述问》《复安室诗文集》《医方汇编》《医学论述》等医学专著。据说慈禧太后病重期间,他曾应诏赴京为慈禧治病。
毕云程,澉浦人,当代革命志士,邹韬奋、胡愈之、沈钧儒的挚友。他一生探索救国真理,宣传民主主义思想,与邹韬奋一同赴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宣传全民族抗日主张。1935年,在白色恐怖中,他冒着绝大的危险,机智勇敢地把从江西辗转送来的方志敏手稿《可爱的中国》转送党中央,被国民党以“共产党嫌疑”逮捕。抗战胜利后,毕云程回到澉浦,拒不与国民党合作,闭门不出,隐居家中。1950年夏,他接受宋庆龄邀请,任中国福利会秘书主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理事。1957年起担任“韬奋纪念馆”馆长,直至1971年去世。
卢宗澄,澉浦人。我国著名的无线电通信专家和学者。早在30年代初我国短波无线电通信初创时期,开创了我国收发讯机公开设置、中央集中控制的短波全双工通信,建立了国内快速频率变换和振荡器恒温控制的标准,编译了大量的国际无线电标准和规则,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国际通信的垄断。1947年,他代表中国出席了第一届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以其在无线电通讯领域的威望当选为国际电联常任委员,他敦促国际频率委员承认中国文字和语言作为电联会议正式文字和语言之一,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无线电领域中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国家技术和行政领导工作,提出了科研、生产、教育三结合的提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电讯科研人材,是我国现代通讯的奠基和领军人物。
除了上述这些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外,澉浦更有众多的革命先烈、名人逸士、当代科技精英。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澉浦又接连出了中科院杨玉良和工程院陈宗懋二名院士。众多的名人积淀了澉浦深厚的名人文化,为挖掘开发南北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名人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