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长河小学—澉浦乡村教育的先河 ——深切怀念文化名人吴侠虎老先生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1 

    天天送孙子上学,看到那一年一年不断完善的小学,常想起家乡小时候上过的澉浦长河小学,与今天的小学相比,她可称得上简陋,但却是我记忆中“最完美”的小学。

    解放前,我们乡下人要识字学文化,唯一的途径是上私塾,因为离我们近在呎尺的澉浦城里两座小学,学费较贵,要用鸡蛋去换油盐酱醋的农家实在拿不出钱来,况且,他们还要靠孩子割羊草和烧饭帮助家里做农活呢?好在人口稍多一点的村子都有私塾,自已村子没有,邻近的村子也会有,如果想识字就到私塾去“拜先生”,化上几斗米,跟着老先生读上二年“之乎者也”,背诵了“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赵钱孙李……”,这时老先生就会对父母说:你们的孩子很乖巧,字也认得很多了,可以去“学生意”了(一般指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就要送去做学徒混饭吃了,象我四哥那样九岁就当学徒的也不少见),于是一个个农家子弟带着“唯有读书高”的美梦,却不得不去面对那凄苦的学徒生涯,成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廉价劳动力。

大约一九四五年,我九岁那年,因为个子长得比一般孩子高,三字经也念得不错,先生就对母亲说宾观可以去“学生意”了!母亲也确实积极地张罗着托人介绍生意。

    真要感谢吴侠虎先生。那时他积极筹划下的澉浦私立长河小学成立了。吴侠虎先生是校董也是校长,他是我父亲的挚友,我们八个兄弟姐妹都称他“继爷”(家乡对被过继人的称谓,我大哥过继给了他,兄弟姐妹们也就一起跟着叫上了),热心教育的他当然是不会让挚友的子女失去这个机会的,在他的开导和执意说服下,母亲改变主意,不再让我去“学生意”,从而使我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澉浦长河小学成立之初校舍尚未建好,只好借用澉浦城西门外日晖桥旁边的茧厂当校舍。茧厂很大,大部份时间是空闲的,用作学校十分宽敞,记得是第二年,新校舍建成才搬离茧厂。

    吴侠虎老先生等学校董事们都是当地名流,并都在上海谋事,有远见卓识,为能让孩子们多认几个字,建校之初,就想把它打造成标准的现代小学,为孩子们继续学习和进入社会打下基础,所以学校不仅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基础课,还有地理、历史、植物等内容的教育,让我们从小就跳出了澉浦、海盐的小圈圈,看到了中国和世界,看到了社会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长河小学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在校内种植了西红柿(俗称番茄)和马铃薯等作物,这些蔬果类植物,当时澉浦农村尚未推广,让我们大长了见识,不过也常常出尽洋相。记得番茄结果后,硕果累累,挂满枝头,让我们一个个张大眼睛,口水直流,调皮的同学不信老师的提醒(未成熟的番茄是不能吃的),偷偷摘了一个,刚一下口,一股生腥异味让他张大了嘴巴,从此就再也无人去偷摘了。

    为了培养孩子接触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我们与城里的学校一样,除了春季与秋季的远足,还开展演讲比赛、建立童子军等活动,说实话,我今天的许多兴趣爱好和能力还都得益于当时的启蒙。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抗战胜利后,吴侠虎先生还在上海搞来了一批军用的牛奶罐头等食品,然而,对我们这些还沉浸在母亲奶香回味中的农村孩子来说,牛奶实在难喝,在老师的劝导和督促下,一个个像喝中药一样屏住气才喝进肚里。当然,我们是幸运的,要不,农村的孩子怎能喝上当时少数富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呢?

    除了上述学习和种种活动,最让我永生不忘的是那首校歌,每天上学,我们都齐声高唱:“东方旭日升起,红光照遍大地,这是一天学习的开始,同学们!时光要爱惜 ……努力学习,将来要为工农大众服务!”

虽然我没有弄清,这首歌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校歌还是我们长河小学自编的校歌,但是歌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怀,无疑是鼓舞我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为大众谋福利的最初也是最持久的原动力。

    长河小学是我心中的圣地,每每我回家看望母亲必要到长河小学去走走、看看,那怕是文革期间,学校疏于管理,校舍几近破败,我也会去那里转一圈、站上一会,此时,几十年前的回忆就成了最好的抚慰。为了寄托这份情怀,大约是一九七七年,我还把在福州尚不能上学的儿子,送到老家长河小学念了一年书,让他也沾染老家的乡土和文化气息。

长河小学不仅让徐匠村和澉浦北门丁字街、王家场等地的孩子受惠,连汤家团、孙湾里、北山脚,甚至赵家埭、吴家埭等地的农家孩子也慕名而来。

    虽然随着形势变化,现在长河小学没有了。但我相信在过去几十年中,在长河小学念过书的农家孩子,为数一定很多,我虽没有认真调查过他们有何造诣,但在我知道的学生中,就有像顾水章、王荣堂等浙江大学的教授和高级工程师;还有像朱运通、徐培林等现今澉浦镇社会名流……。

    当然,更多的长河小学学子,一定正在祖国各地的岗位上,默默地努力实践着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校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着自已的力量,这难道不正是吴侠虎老人他们当初办长河小学的夙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