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作回顾
一、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侨(台)联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年中,侨(台)联在原有“三胞”登记的基础上,依靠各村联络员的调查摸底和平时的往来接触联系,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侨情台情档案,对不断扩大的全镇“三胞”在世界上的分布状况和各村侨眷台属户数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同时,又印制了“侨务联系卡”,把侨(台)联全体成员的通讯号码印在上面,发至全镇侨眷台属家中,平时在接待“三胞”中也视作名片经常呈送,许多侨眷台属和海外家乡同胞就是凭着这张“侨务联系卡”,同我们进行了联系,拉近了我们和海外“三胞”及侨眷台属之间的距离。
出刊“家乡之声”简报,加大对外联系力度,是经过几年实践检验,证明是一项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成功举措。二000年开始,经侨(台)联商定,创办了“家乡之声”简报,至今出刊32期。每期数量从最初550份,上升到目前900份。五年中共寄发24280多份。寄发面涵盖15个国家和港澳台三个地区,国内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多数省市的众多澉浦人,以及本镇所有侨眷台属,县镇党委政府领导,本县副局级以上的澉浦籍领导,全镇十二个行政村领导,机关站办和企事业单位等。《家乡之声》以“宣传家乡,歌颂家乡”为宗旨,正面突出宣传澉浦的古与今,歌颂澉浦的人与事,反映澉浦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动态和信息,乡土气息浓厚,内容现实丰富,受到澉浦人的普遍欢迎和认同,社会各方面也给予了好评和关注。澉浦地方虽小,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民风朴实,人文景观众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家乡之声》的出刊,提供了广阔的题材资源。《家乡之声》不断地宣传澉浦工业战线的先进企业,不断地宣传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的先进典型,不断地宣传南北湖“山海湖”的自然美景,不断地宣传尊师重教的传统乡风,不断地宣传扶贫帮困的良好风尚,不断地宣传家乡的风土人情,全方位多层次地传递乡音,扩大澉浦在海内外的影响,使得很多海内外同胞把《家乡之声》当作乡土资料加以收藏,以家乡为主题的《家乡之声》已经用乡情把乡人的心连在一起。架起了家乡和海内外沟通的桥梁,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家乡需要海内外的所有澉浦人都关心她、支持她、参与建设她,而海内外的所有澉浦人都需要知道她、了解她、出力帮助她。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地建设美化自已的家乡,是侨(台)联义不容辞的责职,这也是《家乡之声》持之以恒地创办动力所在。
由于澉浦在香港的家乡同胞较多,为加强和他们的经常性联系,今年上半年,侨(台)联积极配合县里筹建香港海盐同乡会。二位正副主席先后随县领导去深圳和香港参与同乡会的筹建工作,事后又继续做好后续工作,为香港海盐同乡会的如期成立,巩固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热心为侨(台)服务、凝聚和加深乡情亲情友情。
1、热情接待“三胞”,认真代报户口。澉浦镇是海盐县的“侨乡”,每年回乡探亲观光旅游的海外同胞较多,为方便海外同胞的入境户口申报,侨(台)联受公安机关委托,五年中,共为回乡探亲和投资办厂的“三胞”代报户口229人次,接待回乡探亲和观光旅游的“三胞”426人次。2000年和2001年,每年分别接待台胞旅游团队1个。2002年,还协助本镇台资企业接待前来观潮的台胞100多人,帮助安排食宿,使他们在一睹万马奔腾的钱江潮同时,又欣赏了风景秀丽的南北湖美景。每年春节期间,是海外“三胞”特别是港胞回乡过年的高潮,侨(台)联人员放弃休息,接连几天主动上门代报户口,年初三或年初五还逐家登门拜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连同乡情亲情温情一起,送给回乡过年的“三胞”。
2、每年联谊活动,加强感情联络。五年中侨(台)联每年举行中秋茶话联谊活动,邀请回乡“三胞”侨眷台属代表等几十人参加,加强乡情感情联络,营造“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欢乐气氛。每年春节来临时,又会同各村向全镇所有侨眷台属开展拜年活动,年年送一张吉祥如意的年画,赠一份祝福全家幸福快乐的《家乡之声》。几年中对美国归侨林银坤先生更是经常看望,直至他不幸病故送别为止。而镇党委政府的几位主要领导更是十分重视侨(台)联工作,年年亲自参加中秋“三胞”联谊活动,向大家宣传全镇工农业生产形势,介绍全镇社会发展情况,并且设宴招待远离家庭来澉浦投资创业的“三胞”,共度中秋佳节。对一些重点“三胞”回乡探亲,或旅游考察,镇领导都是亲自出面接待,介绍情况,交流感情,加深乡情。去年,镇政府主要领导在随团出境考察时,还亲自看望了香港和台湾的一些家乡同胞,上门凝聚乡情。
3、做好点滴服务,体现政府温情。侨(台)联工作无小事,件件桩桩都体现着党和政府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侨眷台属的关心和爱护。五年中,我们先后为3名侨眷、2名台属等申请建房联系手续,为有的侨眷去港定居取证明,为有的侨眷去港探亲办申请,为有的港胞、台胞维修或动迁祖坟协调关系,为境外貌的老年“三胞”叶落归根联系墓穴,为支持南北湖风景区建设,协调和代办2名港胞、台胞退还南北湖所购山地,为2户港胞联系了解涉外婚姻登记事项,为有的港胞、侨眷领取退休金协办“户籍证明”,为多名台胞多次传递钱物给其本地亲属,帮助有宝幼雅园解决因教育布局调整,扩大保教规模所带来的园舍场地困难。二00三年,抗击“非典”时,侨(台)联迅速行动,按照上级通知精神,加强对回乡“三胞”的健康保护工作。对先期回乡的几名港胞分别和村干部上门看望,以后又为他们办理了延期停留手续,而对刚回乡“三胞”动员去指定医院体检。五年中,类似这样的细小服务还很多,仅工作需要,每年侨(台)联和海外“三胞”的书信往来就有几十次。特别是一旦知道有“三胞”生病或病故的信息,我们马上就去信慰问或哀悼。对本地侨眷台属也是同样,只要知道有事,也是立即上门联系,遇有丧事,送花圈哀悼。正是在这平凡而又长期的服务中,使“三胞”和他们的亲友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也正是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服务中,进一步增强了祖国和家乡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加深了友谊,凝聚了人心,而侨(台)联在服务中也和“三胞”及其亲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
通过真心诚意,无处不在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激发了海外家乡同胞爱国爱乡的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五年中,有60位“三胞”向家乡澉浦镇社会公益事业捐款50.18万元,维修南北湖风景区“明亭”一座,捐赠有宝幼稚园大型玩具一套,赠送敬老院沙发20只。
三、 围绕大局,服务家乡经济建设
1、发动宣传,扩大招商影响。利用“家乡之声”简报,向海内外同胞发出题为“招商引资,发展家乡经济”的公开信;出刊“招商引资”专刊2期,向海内外同胞全面介绍澉浦镇的投资环境,介绍可供选择的一批投资项目;召开侨眷台属代表座谈会,请工业镇长介绍澉浦工业经济情况,发动“三胞”亲友牵线搭桥,共同为振兴家乡经济出力;多次陪同海内外客商实地考察澉浦镇投资环境和企业情况,不断扩大澉浦招商的影响。
2、办证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几年中,侨(台)联共为澉浦“三资”企业中的15位台胞先后分别陪同到省检验检疫局体检,办理健康证,然后帮助向市县劳动局代办就业证,向市县公安局仍至省公安厅帮助代办暂住签注和多次出入境签注,简化了他们来澉浦投资办厂而多次出入境的手续,营造了澉浦招商引资的外部宽松环境。另外,还和县交警大队办证窗口取得联系,为3位台商协办了大陆驾驶证。二00三年春节前 ,有一位台商不慎遗失台胞证和驾驶证等,侨(台)联得知消息后,迅速和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代办了临时返台证明,他过年回澉浦后,又为他服务补办了相关的遗失证件签注手续等,使他十分感动。他说“澉浦投资环境很好我已有感情了”。
3、牵线搭桥、争取招商成果。
澉浦镇处在海盐县最南端,交通地理位置相对处在劣势。但是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得外向型经济还是有了一定成果。二000年,侨(台)联委员胡志新率先通过努力,争取了澳大利亚的表妹来澉浦投资,和他合作创办了中澳合资企业“海盐新燕制衣有限公司”。接着,侨(台)联实施“以台引台”的工作方式,发挥在台湾的家乡同胞关系,在二00一年成功引进台商来澉浦投资建办了台资企业“海盐元群建材有限公司”。二00二年,侨(台)联又采用“以外引外”的方式,通过台胞的关系,又引进另一位台商在本县投资兴办了台资企业“海盐新享意服装有限公司”。二00三年,又一次牵线搭桥,在本县创办了中加合资企业“加兴能通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涌现出连续三年每年引进一个“三资”企业的较好成绩。与此同时,在浓浓的招商引资氛围中,二000年至二00三年,经过各方努力,澉浦还新办其他4家“三资”企业“加兴三友针织有限公司”、“浙江豪杰照明有限公司”,“海盐奥伯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和“海盐新创制衣有限公司”,并且相继立项开业。至二00三年底,澉浦有“三资”企业11家,除2家合资企业尚在试产中外,其他9家“三资”企业共实现年销售收入11275.55万元,上交国家税金486.11万元,成为全镇经济发展中的有生力量。而澉浦胶塑二厂等几家侨属台属企业,也同样在巩固现有生产的基础上,得到平稳发展。进入二00四年,全镇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办台商独资企业“加兴新宏达服装有限公司”已经办好工商登记,开始生产。另有“加兴市鑫汇植绒有限公司”等2家新“三资”企业正在申办立项登记手续。1—5月份,全镇实际到位外资229.68万美元,在全县各乡镇中处于领先地位,外向型经济在我镇又一次出现一个可喜的发展局面。
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侨(台)联还积极服务全镇的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四届侨(台)联任期刚开始,就遇上澉浦镇和南北湖风景区“镇区合一”。新的领导,新的思路,将建设风景秀丽的南北湖和挖掘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加大旅游兴镇的开发力度,作出顺民心得民意的决定:开发钟楼景区,重建禅悦寺和钟楼,恢复澉浦古城标志性建筑。围绕党委政府这个工作大局,侨(台)联立即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商定了向海外家乡同胞发一封动员信,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重建钟楼出钱出力。并且利用初办的《家乡之声》,连续几期专门组织编辑有关钟楼铜钟的系列文章,形成齐心协力造钟楼的舆论氛围。海内外家乡同胞收到动员信后纷纷响应,出现涌跃捐款的喜人局面,侨(台)联从第三期《家乡之声》开始,开辟“爱我家乡、建我钟缕、铸我铜钟”的功德榜专栏,将资助重建钟楼的捐款人和捐款单位全部张榜公布,增加捐款透明度。大张旗鼓的宣传舆论,激发起海内外家乡同胞巨大的爱国爱乡热情,仅几个月时间,就有45位海外侨胞、港台同胞和36位在外工作的澉浦籍同胞向钟楼捐款35.12万元,其中港胞朱崇渊先生捐款6万元,港胞胡端宝女士捐款1.2万元,台胞余汉林和港胞朱荣华各自全家捐款5万元,8位港台同胞每人捐款1万元。同时侨(台)联主要负责人带头捐款1万元后,又为了督促管理好钟楼,对得起热心捐款的“三胞”,再入股3万元。正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重建钟楼筹资达到136.46万元,为澉浦准时敲响21世纪的钟声奠定了资金基础。而侨(台)联通过筹资活动,也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四、 适应新形势,开展新工作。
1、贯彻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和加强出国留学生工作
二00一年下半年,根据县侨办工作部署,侨(台)联对全镇出国留学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填表建挡,和11名出国留学生家庭建立了联系,近几年中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服务。二年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一位留学生的妹妹要在武原镇开“夜排挡”,因无处接电,她父亲找到侨(台)联要求帮助,我们通过在海盐的澉浦人关系,给予了解决。澳大利亚一位留学生的侄子,因年令关系一时上学有困难,要求侨(台)联帮忙,我们通过领导协调,使他侄子顺利进了学校。挪威一位留学生的妹妹中专毕业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她的父亲找到侨(台)联要求帮助想办法,我们经过努力,得到县中医院孙敏冠院长的大力支持,帮助她落实了工作。平时,只要知道有留学生回乡,一般都登门拜访。留学生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有一个长期、细仔、耐心的感情建立过程。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将促使留学生爱国热情奔放,报效祖国意志坚定。被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澉南村卢焕章博士,就是一位心中一直装着祖国,经常想着为国家贡献的学者。几年中,他争取了加拿大政府对中国黄金开发的CIDA项目的资助,又推动15位中国科学家和10位加拿大科学家互访,进行学术交流;应国家教育部的邀请,他回国出席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培育的建议”;还受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邀请,对新疆进行实地考察,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目前,留学生工作已经作为新时期侨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侨(台)联的工作议事日程,随着知识科技含量的不断扩大,这项工作必将得到更大的重视。
2、加强对台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四届侨(台)联的五年中,台湾进行了二次地方领导人的选举。二000年三月十八日的选举,执政多年的国民党因发生分裂而下台,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渔翁得利而上台,使台湾政情聚变。今年三月二十日,台湾地区领导人又一次选举,二派势力激烈较量,陈水扁玩弄手法,以微弱过半票数当选,在一片责疑和抗议声中又开始执政,使得台湾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纵观陈水扁执政的四年,台独本性暴露无遗,而其“5·20”讲话,仍为“台独”分裂埋下伏笔,台海紧张局势的根源没有消除,影响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隐患仍然存在。使得我们对台工作重任在肩。我们十分理解台属经常牵挂自已的台湾亲人,经常关心台湾时局的变化,不满陈水扁搞“台独”的愤怒心情。血缘亲情关系,使他们比常人更加关心台湾未来的前途问题。因此,关心台属,有机会上门看望台属,交流沟通思想,宣传“一国二制”的基本方针,毫不含糊地反对“台独”,成为侨(台)联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加强为本地台属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向生活在台湾的澉浦人寄去期期《家乡之声》,以慰他们的思乡之情。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侨(台)联将发挥自已的民间优势,继续尽一份力量,作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