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的中国心家乡情华人陈培元的感慨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9 

    陈培元先生是解放前去美国定居的华人,今年79岁。虽然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大半辈子,夫人露易丝又是美国人,但是陈先生的中国心始终未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陈先生就迫不及待地回国探亲了。三十年中,他已经回国十多次。最近一次回国,他带了太太一起来,入住海盐老年公寓,从去年的3月29日一直到今年9月26日才回美国。

    陈培元先生老夫妻在盐期间,澉浦侨联主席、副主席和工作人员,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或平时,多次登门看望,令陈先生非常感动。陈先生每次都感慨地说:中国的发展变化太大了,可以讲发展速度比美国还要快。中国开放后,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的商店,货架上都是空荡荡的,东西很少,就连买只苹果也要排队,限量供应,更不用说想喝牛奶了。马路上行人的衣服颜色很单调。以后每次来,都感觉比上一次要好许多。现在就不用说了,苹果之类的水果到处都可买到,牛奶等是畅开供应,美国市场上有的这里都有,价格比美国的都要便宜。售货员看见你买东西,都很热情,希望你多买一点。我现在穿的衣服、皮鞋都是在这里买的,用的冰箱、电视机也是这里买的,很便宜。这里的老年公寓条件也不错。美国也有老年公寓,房间要比这里小,地上铺有地毯,搞卫生有吸尘器,但是吸不干净,桌子椅子上老是有灰尘。这里是地板,拖一下就干净了,没有灰尘。我妹妹家在南北湖,那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景色迷人。我拍过很多镜头,带回美国给朋友们看,大家都说很漂亮。妹妹家原来是老房子,光线很差,七、八年前造了新楼房,在美国就是一座小别墅,宽畅明亮,四周都是橘树什么的,绿化好极了。出门不远,就是南北湖。在这种地方生活,空气新鲜,对身体健康太有利了。妹妹家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中国老百姓生活的变化。这次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很成功。老实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举办象北京这样的奥运会,恐怕都不可能。所以美国现在对中国的发展看得很认真。我们华人华侨都为中国的发展感到自豪。中国了不起。

    侨胞陈振玉的心愿

    陈振玉女士生于1927年,祖籍澉浦。她自幼聪明好学,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曾先后教过俄语,英语和数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陈女士退休后于1996年赴加拿大定居,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2006年6月不幸患病,2007年11月在加拿大病故。

    随着《家乡之声》的创办,澉浦侨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陈振玉女士开始和澉浦侨联来往。二00四年初,澉浦接连爆出二大新闻,南大街相距百米的路段,出现二位院士:杨玉良教授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宗懋教授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家乡之声》随即分别在第一版作了专题报导。因陈家过去是澉浦城内有名的大户,上世纪初,从陈院士的太祖父陈辅堂在上海马路边摆布摊起家,历经曾祖父陈理耕,祖父陈春裕的努力,在沪上棉布行业形成了以“日新盛、日新增、日新昶”,简称“三日新”为代表的上海“澉浦棉布帮”,千余澉浦人互相帮衬,到上海创业或打工,“吃棉布饭”,至今一直维系着澉浦与上海的渊源人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陈家功不可没。《家乡之声》在这几年也多次回忆历史,登载过这方面的有关文章,不断寄给分居在以上海为主的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代。和陈院士同辈的陈振玉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因此,陈振玉女士和多位陈氏后代一样,几次给澉浦侨联来信,谈体会,话乡情,她说:“记得自已离开家乡时,只三岁余”,“家乡对陈家所作所为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作为陈家后代,我深表感谢”,“从天时、地理、人和来说,澉浦镇都占有优势,相信在各方面的发展会更快更好”。

    不忘祖籍地的陈振玉女士,怀着对澉浦日益加深的乡情,由此便产生了一个心愿,要对不断“宣传家乡、歌颂家乡”的《家乡之声》表一点心意。在上海物理光学仪器厂任高级工程师的儿子陈若雷,深知母亲的心愿,继承陈家“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就按照母亲的临终遗愿,于去年底给澉浦侨联寄来2000元《家乡之声》赞助款。今年九月,又以母亲名义给澉浦侨联寄来2000元《家乡之声》赞助款,母子拳拳爱乡之心,令澉浦侨联的同志感动不已,也激发起更大的为侨服务的责任心。

    台胞林仲泉的乡情

    林仲泉先生于1929年出生在澉浦葫芦湾。解放前,他刚满20岁时,随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几十年中,虽海峡两岸中断来往,但从小在葫芦湾海边长大的林先生思乡之情不断。台湾当局解禁允许台胞回大陆后,林先生已经几次回乡探亲了,乡情更加浓厚。今年7月26日,他又和夫人李芳梅携带14岁的孙子和12岁的孙女回乡探亲。在祭祖扫墓后,他抓紧完成二件乡情之事:一是从《家乡之声》中知道家乡南北湖外面正在实施黄沙坞围垦工程,面积很大,再一了解围垦进度差不多完成了,而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海中白腊礁(又称石帆、石牌)处在围垦区内,如果一搞建设,怕礁石都没有了,所以要去看看,拍个照,留个念。二是《家乡之声》宣传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了,桥北出口在自已家乡海盐县,又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也得去看看。考虑到自已年纪大了,应该让孙子孙女也熟悉老家地方,所以专门安排暑假里带他们一起来。妹妹林彩凤知道哥哥的想法后,特地让搞养殖业的大儿子许培林和开服装厂的小儿子许培良抽出时间,陪舅舅舅妈一家开车过跨海大桥去宁波,上山下海冒细雨看“石帆”,让林先生的乡情过个“瘾”。

    饱受眼福的林仲泉先生回台湾后在给澉浦台联的来信中说:“葫芦湾这个边远小村,经各级领导干部的先见规划,不遗余力的推动,及有能力的海外乡人出钱出力大力支持,如今已和旅游胜地南北湖相伴。昔日灌溉用的蓄水池塘,如今已成为风光明媚的观光胜景,各级领导功不可没,人民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