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澉浦籍博士父亲移师金华办“神童班” ——10岁“神童”女儿出自传,还当上幼儿园老师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17 

  2010年1月3日上午,晚报多次报道的海盐澉浦籍博士父亲袁鸿林在义乌为女儿袁小逸的自传新书《私塾女孩袁小逸》举行首发式。作为首名报道这对父女的媒体记者,袁鸿林不仅给记者寄来了新书,还力邀记者前往参加该活动。记者也因此获悉了这对曾在全国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的父女近况。

  父亲移师金华办“袁小逸模式班”

  2004年11月,记者获悉海盐一位博士父亲袁鸿林没把女儿送往学校而专门在家自己授课,即前往采访并聆听了袁鸿林的“神童”培养方案——女儿21岁时成为博士。这条新闻随后被全国众多媒体转载,袁鸿林父女也在之后接受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在内的众多新闻媒体采访。前年9月,袁鸿林将当时才9岁的女儿送到嘉兴清河中学插班读初二,一方面让女儿体验学校生活,另一方面也想在清河中学内举办一个“袁小逸模式班”。女儿因为体力等方面的原因最终又回到了父亲的私塾里,而“袁小逸模式班”也因为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而无法举办。

  因为曾做过多年的外贸出口业务,袁鸿林对以义乌为中心的轻工业小商品市场印象深刻。在永康他还有一些朋友。去年5月,袁鸿林带着女儿到永康进行“试水”,发现永康家长对袁小逸的成长模式反应强烈,赶紧推出了“袁小逸模式班”的暑期培训班,60个名额也一下抢光。

  去年8月份在永康行政会议中心演示了暑期班幼儿双语学习成果之后,随即转入0岁至6岁模式园的招生,招生处的墙上贴着袁小逸掌握诗琴书画的成长过程,袁鸿林把自己的教学模式称作“袁小逸模式”。刊登在《永康日报》的招生广告中,有“要在永康复制更多的袁小逸”和“下一个袁小逸就是你家孩子”等让家乡们怦然心动的句子。尽管每年学费要数万元,但还是有很多家乡给孩子报了名,其中大部分为永康当地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0岁至3岁和3岁至6岁各占一半,全托稍多于日托。去年9月1日,“袁小逸模式早教班”正式在永康香格里拉幼稚园开班。今年,袁鸿林计划进军义乌。湖北一位孩子刚满20个月的母亲在QQ上咨询时,袁鸿林报出的每年费用是永康4万元、义乌5.2万元。

  女儿当老师领工资还出书

  每天用一到两个小时来写作,有博客,也有论文或散文,到去年10月,袁小逸已经写了10多万字的文章。湖北教育出版社在去年12月出版了《私塾女孩袁小逸》一书,并准备接着出版袁鸿林的《14岁都能上大学》一书。在昨天的首发式后,袁小逸还准备把自己的这本书放到淘宝网上去卖。对于这本书的出版,10岁的袁小逸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而更让她有成就感的是,经过父亲早教机构董事会的决定,她被聘用为幼儿园老师,定下月薪为1000元,如教得好,还可再加。她也因此计划每天写一篇教学日记,准备再出一本书,书名暂时定为《猫姐姐教学日记》,并说要写得“像字典一样厚”——她觉得现在出的书太薄了,没分量。

  袁鸿林在女儿新书的序言中说:“我不敢说女儿已非常完美。事实上,尽管她能用电脑写出很漂亮的文章,但在手书时则会有不少的错别字;尽管她能听懂较难的数理化课程,但在解题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甚至计算上的低级错误;尽管她认识学习的重要,但也会因为贪玩、贪睡而耽误课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她毕竟还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也具有一般孩子常有的心理行为,但她的能力和学识总体上可以超前普通孩子四五年……”而面对一些家长对这种早教模式的质疑,他回应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拿着大学文凭却找不到工作,我女儿才10岁,却可以像模像样地在私塾中当一个小老师,教英语、文言等难度不小于初中程度的课程,可以与博士父亲同工同酬,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转载晚报记者沈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