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这里曾是新四军北撤经澉浦纪念地
1945年10月3日,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经澉浦,与围堵的万余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千余名指战员在何克希司令员指挥下,占领城墙,关闭城门,沉着应战。当时南大街140号陈家大户和城隍庙及附近农户屋檐下都住满了新四军指战员。我家在南大街151号,离开陈家140号近在咫尺,离城隍庙也较近。4日早晨,我家大门口有新四军战士在敲门,轻轻地喊着:“老乡!请开门,我们是新四军。”我开门一看,有5名新四军指战员,身穿蓝灰色军服,头戴八角帽,腰间挂着搪瓷碗,腿上邦着绑带,肩上扛着步枪、米袋、雨伞和背包,站在屋檐下,他们看见我开门出来,亲切地叫着“小朋友!”我拿了三条长凳叫他们坐下。他们说话和气,平易近人、还帮助我家挑满了一缸水。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占领城外周围山峰,妄图“歼灭”新四军于杭州湾北岸的澉浦,新四军在澉浦城内三面遭敌,情况危在旦夕。何克希司令员在海门寺广场召开动员大会,准备战斗突围。当时澉浦老百姓把自已家里门板都拿出来当担架,帮助新四军抢救伤病员,有很多妇女也加入这一行列,记忆中我的母亲也在其中。我家斜对面南大街138号是劬劳小学,临时作为医院,大礼堂挤满了伤员,有的还在淌鲜血。门口南大街上,还躺着许多伤员,学校南墙西端地方堆满了一大堆鲜红的带有血腥气味的药水棉花,令我难忘,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然而,新四军指战员在险恶的环境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胜利突围的气概,在澉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南大街名符其实是新四军北撤经澉浦的纪念地。
七、这里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中国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起源于澉浦奠基人杨梓,经历漫长的岁月演变为遗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大街杨家河旁杨梓后裔杨仿奎、振奎、德奎、其奎、银奎等杨门“奎”字辈民间戏曲艺人,大约受遗传影响之故,善于笙、弦、司鼓、京胡、二胡等,唱功娴熟,技艺卓绝,流传在海盐的城乡,影响于杭嘉湖、上海、江苏南部一带。至解放后,南大街杨筱年等更是远近闻名的“澉浦杨氏牌子”中后起之秀,擅长《走南阳》、《打龙袍》、《女起解》等京剧折子戏,成为同行佼佼者。
在南大街,有两名抗日英雄:一位是冯玲,原名冯玲宝,女,家在南大街169号。1938年瞒着家人从上海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医务所做卫生员工作,1939年7月1日,日军飞机袭击新四军总部驻地,她奋不顾身掩护伤员英勇献身,年仅20岁。新四军军长叶挺以及美国记者史沫特菜等在冯玲墓前向这位抗日女杰默哀致敬,军部号召大家要向这位女英雄学习。冯玲的姐姐冯云健在,原名冯云宝,今年95岁,妹妹冯玲牺牲后,冯云赶到皖南,也参加了新四军。皖南事变,她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三年多,受尽折磨,现住安微省黄山市屯溪老街,是离休新四军老干部。另一位是李国强,小名金元,家在澉浦南大街151号,解放前他是上海三星电珠厂工人,在党的召唤下,于1941年1月与同厂职工王国华、徐宝泉前往江苏常熟参加了新四军,编入第六师二团二营七连。后历任副班长、连指导员等职,带领全连战士在阳澄湖、沙家浜一带进行抗日活动。1943年在江苏苏中一分区与日寇打了一场遭遇战,短兵相接,壮烈牺牲,年仅20岁。澉浦南大街151号还有一位李胜华,日寇侵华两次逃难,为了实业救国和抗日大业,他报考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被分配到甘肃玉门油田和云南个旧锡矿。1948年解放前夕,为了保护锡矿秘密,他来到南京与中共地下党签订了“坚守岗位,迎接解放,办好移交”协议;他为了维持五千职工生活,到未解放的重庆,向国民党当局要求以锡换黄金;他为了迎接解放,于1949年11月25日冒着生命危险又一次来到重庆,机智敏捷地从出逃的国民党官员手中拿到5040两黄金,运抵昆明,为云南解放献上一份厚礼。
千年古镇蕴育了澉浦人勤奋好学尊师重教的传统乡风,使南大街人才辈出。南大街仓弄内朱福诜,清光绪时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等。辛亥革命后归古里,澉浦人称其三大人。在京期间,曾引族人朱瑞进南洋陆师学堂,使他后任浙江都督。朱福诜后代朱雷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现是中国唐史研究的专家。另一位在京的学术专家朱岩,去年二次回乡,潜心研讨海盐的文化和旅游事业等,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南大街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中高级科技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县以上领导人才多达60多位。如已故香港嘉兴同乡会名誉会长朱伯衡、在京军队老干部陆林文、国家航天部高级工程师赵志远、嘉兴秀州区区委书记祝亚伟、海盐著名中医师周金良等。尤其是2003年,同一条南大街,相距只有百米,出了二位院士:一位是南大街120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现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是出生长大于南大街老家,2008年5月14日,中科院咨评委到嘉兴中心活动,杨玉良院士偕夫人和十多位院士应邀一起游览南北湖;另一位是南大街140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他是中国首位茶学院士(老宅地现为澉浦小学)。2004年5月20日,陈宗懋院士偕夫人来澉浦寻根问祖,在古城墙下留影。一条南大街连出二位院士,在当地传为佳话。不断涌现的南大街人才,正在和全体国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建功立业。
南大街还曾是澉浦镇行政指挥中心。解放以来,南大街158号一直是代表人民执掌权力的区政府、乡政府、公社社管委和镇政府的所在驻地。不管名称或形式如何变化,领导澉浦人民前进的政府驻地始终在这里。直到2005年情况发生变动,作了迁移。如今,无论是南大街和南门外上街路过的群众,还是回乡探亲的国内外乡亲,只要走过南大街158号,都会说声“这里原来是政府”。人民政府的机构驻地,经过近60年的时间,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澉浦当地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