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盐县政府聘请的文化顾问、来自北京、祖籍澉浦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者朱岩先生,在海盐前后考察年余时间,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海盐 嬴政二十五年》。该书采取以事件的展开为主线的叙事手法,图文并茂,构筑了一部海盐数千年文化史,在海盐当地引起热烈反响。本刊采择该书中与澉浦相关的一些事件,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大秦一朝,围绕海盐县的记载似乎并不多,终究那只是秦帝国所置的三十六郡之一会稽郡中的一个县而已。加之秦帝国的寿命短得惊人,点到海盐的史料实在太少。但是,史书中却提到一个看似并不太受关注的事件。就在海盐置县的12年后,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南巡途中,曾经经过海盐境内。据载,秦始皇曾在海盐境内修建过驰道。所谓驰道,就是当时秦帝国所修的国道,因为路面很宽,施工都有统一的标准,主要用来运送大型王室车队,包括亲兵仪仗队及卫戍兵团车队,还要满足战时重要战略物资和大型兵团的运输,所以其功能很像现今的高速公路。这条位于海盐境内的驰道,自吴城起始,向东南经金山,一路奔向秦驻山和澉浦。也就是说,这条驰道可以从澉浦经秦驻山直达金山13,相当于现今从海盐澉浦镇一直到上海金山区。不幸的是,这条道路后来被大海吞噬,没入水下旧迹难觅。但是,据说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时,一些考古学家曾在此地发现了一些遗迹,为当年驰道的存在,提供了有利的佐证。传说,始皇曾兴致盎然地登上海盐一座面向大海的山,想要从这里架桥跨海去会稽。据史料载,当时从此地到会稽的海上跨度为36里,且海滩比较平坦,海水较浅14。但在如此跨度的海面上建桥修路,显然是一个近似疯狂的计划,似乎因遇到了难度颇高的技术问题而最终作罢。因此,留下一些烂尾工程的遗迹。据史志载,明朝时,原先留下的11根打桩用的石柱,都已被淹没在海沙中,唯有一根还部分裸露在海滩上,尚能辨认15。另有一说,上世纪30年代时,澉浦海滨曾出土了一根石柱,上有铭文,据说为当年驰道工程所遗16。假如这个计划真的能够付诸实施的话,秦帝国将会拥有一条长约36里的海上驰道。因此,当年秦始皇登上的那座面向大海的山,就被后人称为"秦驻山"或"秦望山"。据载,这座山上建有秦始皇庙,内有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官方所立石碑一通,铭文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内容17,寄托了南朝虽偏安江南一隅,却欲借秦始皇横扫六合的雄才霸气,以壮声势的弱势心态。据明代的史料记载,秦驻山西面的丰山上,有三座石头建筑的房屋,是当年秦始皇屯兵的地方18。可惜,这些古迹早已不存。围绕秦驻山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有500童女为避秦始皇之难,曾躲藏在这里,后来全部得道成仙19。谁会预想到,2200多年后,这座秦驻山竟会成为中国核电基地。
这一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那就是这位千古一帝,被后世的人们或诟病、或称颂、或魔化、或神化的秦始皇,正是在这次南巡途中病重而驾崩,大秦帝国的气脉就此转向微弱,以致四年后最终被推翻。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因此,在祭奠始皇祭日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应该面向大海,追溯这位千古一帝修驰道、过海盐、登秦山、求仙境问道的复杂情感,因为,这一年既属于秦始皇,也是属于海盐县。
然而,令始秦皇始料不及的是,就在他驾崩一年后,海盐所在的江浙一带便成为对抗大秦王朝的重要策源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继渔阳戍将陈胜、吴广后,刘邦亦在沛县举兵反秦。紧跟着,项梁等人在会稽郡起兵,并很快占据了海盐等地。不久,项梁被杀,其侄项羽继承项梁的事业,联合汉王刘邦一道对秦发起进攻,并成为反秦势力的重要领袖。公元前206年,秦帝国覆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与汉王刘邦决裂。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楚败汉兴。海盐所在的吴越之地,并入大汉帝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