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架设传播家乡文化的一座彩桥 ——为庆贺《家乡之声》百期而作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08 

  海盐澉浦,历史名镇,河山俊秀,物产昌盛。但自古以来由于濒海背山,地少镇小,所以澉浦人长大后外出谋生相沿成习。上海、杭卅、嘉兴都是首选之地,还有为数颇多的澉浦人旅居海外。港、台、欧、美均有澉浦人的足迹,他们在海外以经商理财见长,故有“犹太人” 之称。其中不乏颇有名望的事业有成的知名学者、教授,文化、科技、工商界人士。如登录《嘉兴海外英才》的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教授卢焕章博士,中国民营书商海外成立出版社第一人黄永军总经理等都是澉浦的优秀儿女,使澉浦成为侨务资源较为丰富的浙北侨乡。他们无论身居何处,热爱家乡,热爱父母之邦的感情同样炽烈。改革开放以来,澉浦发生巨变。澉浦藉华侨华人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现代化建设。有的回国讲学,贡献平生所学;有的投资兴业,引进先进科技;有的著书立说,作舆论支持,在海外出版介绍中国的图书,扩大国际影响,处处表现了炎黄子孙的赤子之心,澉浦儿女的爱乡之情。

  在逆境中回乡办起联户企业——海盐县特种纤维织造厂的赵荣华厂长,从1994年起,挑起无编制、少经费的澉浦镇侨联主席台联会长这副重担后,开始了渴尽全力为侨为台服务的历程。从2000年起,赵荣华提议并每年带头资助创办《家乡之声》简报后,澉浦镇侨联的为侨服务工作有了新的平台,登上了新的台阶。从此,一份份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八开四页的一张张简报从澉浦小镇飞往沪、杭、嘉兴,港、台和欧美等世界各地,飞往海内外澉浦藉乡亲们的家中,成为澉浦籍海内外游子魂牵梦萦的“家” 书,成为维系海内外游子与家乡之间感情的纽带,为海内外游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家乡的窗口,沟通了家乡与海外游子的感情,激发起广大游子参与家乡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他们在家乡投资兴业,创办外资企业;他们捐款赞助家乡重建钟楼、建图书馆、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及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不断地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家乡之声》从中推波助澜,为澉浦镇侨联台联与海内外澉藉游子之间架设了一座彩桥。

  这份简报除了白纸黑字,既没有缤纷的彩页,更没有抓人眼球的广告,可是由于编者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真诚地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服务,为本地侨眷台属服务,为澉浦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感动了一大批作者(他们同时也是读者,有的还是编者),编者,作者、读者长期无偿地为简报撰稿、组稿、编稿,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使这份简报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海外内读者的喜爱。简报创刊至今13年,出刊已满100期,印张从最初的500多份增加至1200多份。这三个数字己经雄辩地证明了《家乡之声》生命之树的常青,验证了赵荣华带领澉浦镇侨联台联一班人持之以恒为侨服务的坚定信念。更令我叹服的是,在笫95期《家乡之声》上,我看到了署名“澉藉香港同胞” 的文章,标题竟然是“感谢给《家乡之声》无偿投稿的作者们”, 文中写道:“<家乡之声> 创办非常成功,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无偿投稿作者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家乡之声》不会办得如此精彩,我们浓浓的乡情不会与日俱增。”文章的作者们在文后开列了120多人的名单,我从这份名单上看到了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全国知名企业改革家步鑫生、海盐县领导孙雄伟等人的名字、看到了卢焕章、黄永军、赵声新、步海威、万乐平等侨胞的名字,看到了海盐本土的文史作者朱锡君、周乐训、袁增培、许懋汉、吴侠虎、吴跃生、鲍翔麟、沈阳华等人的名字,还看到了澉浦新居民谭国平的名字,这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为了给这份简报加砖添瓦,各自奉献了一份力量,确实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然而这声谢谢来自19位在改革开放后去香港定居的澉浦人,令人感到真情,感到信服。就这封信的价值而言,我以为可以与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名人名家的题词、书画同样珍贵,因为这是耒自读者的口碑。

  一份报章书刊,无论规模大小,何论性质类别,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生命之树常青,必须要拥有忠实的庞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家乡之声》就同时拥有了这两种宝贵的资源。祝愿《家乡之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越办越好,“为侨服务、永不停步”。


201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