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澉浦综合整治效果图
在今年1月5日召开的澉浦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镇长沈晓明先生受澉浦镇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提及“突出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出了在澉浦和六里两个集镇分别实施“1·2·2·4”计划。建成一批景观点和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及村落,推动城镇面貌的彻底改观。
古镇澉浦“1·2·2·4”计划的重点是“1河、2园、2路、4区块” 。
一、“1河”。疏浚修复古护城河。
古护城河与澉浦古城墙是一个整体,开挖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续澉水志”记载,澉浦城的“城壕”为二千一百丈,深为一丈六尺,阔为一十六丈。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约等于周长7000米,深5.3米,阔53米。
1978年,太湖流域南排工程长山河开挖,护城河东、南、北被填埋或淤塞,仅留下西侧保存完好,是浙北地区目前尚存不多的古护城河。
由于缺少维护、开发,目前西城河被分隔成多个池塘,水深不足2米,仅作为渔塘养鱼。
根据规划,该护城河将予以疏浚、修复,作为一处景观开发。未来,将进一步与域内的长河、中河(包括运输河)沟通,开发成联结南北湖核心景区与古镇澉浦间的水上旅游线路。
二、“2园”。建肃武门公园和市民公园。
◆肃武门公园指以澉浦西城门(古称“肃武门”)为中心的澉浦西城墙恢复重建工程。
澉浦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初期。其时,正值明政权初建,饱受倭寇之害。沿海之处筑城以防。明洪武十七至十九年,钦差安庆侯仇成、荣阳侯郑遇春相继巡视澉浦,觉得这里座山面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委派千户费进等负责在此修筑城墙,于洪武十九年九月动工。
澉浦城墙初建时除城门处外,墙体均为土城,用护城河之土加拌石灰等夯实筑就。至永乐十六年(1419),都指挥谷祥巡防澉浦,开始用砖砌包墙体。到明正统八年(1444)兵部待郎焦宏又命令杭、嘉、湖三府提供材料重新加固澉浦城墙。
经历代修缮加固,澉浦成为一个十分坚固的城堡。在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倭寇曾十多次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史志记载,海盐城、平湖城、金山城等都曾遭倭寇侵犯,“戕民无算”。但没有一次能攻破澉浦城,被誉为“浙北最坚固的城堡”。
1945年10月初,新四军北撤至澉浦,遭到十倍与己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包围。新四军凭借澉浦城墙与敌军激战一整天,终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趁着夜色,成功突围,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再一个“皖南事变”的阴谋。
澉浦城墙原有东、南、西、北四座陆门和一座水门。1978年长山河开挖,北、东、南三座城门拆除,仅剩下西城门。1991年,经当地热心人士资助,县博物馆对古西城门加以修缮,并在旁侧加筑一个城门,以利通行。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为的因素,名噪一时的澉浦古城墙目前仅存下西城门以及长1500余米的西城墙及护城河。虽然墙体已坍塌成土墙,但尚有4、5米高,是澉浦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迹。也是浙北仅剩的古城墙。
澉浦古城墙是目前我县仅存的三处古建筑之一,以“肃武门公园”命名的澉浦西城墙恢复重建工程完成后,将为南北湖风景区增添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点。
◆市民公园。规划新建的市民公园位于澉浦集镇东门桥西堍南侧。该地原建有电影院,现已改造成超市,周边为原农贸市场,旁侧有一弄堂,其内有各式小吃店,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二家“澉浦羊肉”店。
相传澉浦羊肉由杨氏家宴中发展起来。当时重要位置上的统治者大都是蒙古族人,杨梓为了招待这些官员,悉心研究改良蒙古族人喜欢吃的羊肉,终于烧煮出了色香味具佳的澉浦羊肉,久而久之,成为当地宴请的一道招牌菜。
这条小吃街上人虽多,但房屋简陋、设施缺乏、卫生条件很差。根据规划,这次要拆除已成危房的老电影院以及废弃不用的老农贸市场,包括拆除周边的一些破旧建筑,把这里建成一个市民公园。在新建的市民公园周边,规划建设澉浦特色饮食小吃,成为一处集休闲、娱乐、小吃为一体的公共场所。
三、“2路”。澉长路和长青路
◆澉长路,澉长北路和澉长南路的合称。总长约1600米。
澉长北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起老沪杭公路长山河澉浦大桥西堍,沿长山河向南至东门桥,长约900米。局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该路设计比较落后,道路建筑质量差,缺乏街面建筑。前几年,虽然有过一次大修,但由于该路段处于软土层,加上有超重车辆行驶,路面受破坏严重,一到雨天,道路大面积积水。
澉长南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长山河东门桥西堍至城南桥,长约700米。起初为长山闸维修而建,故初名抢险路,至九十年代定为此名。澉长南路设计为泥石路,路基未加处理,所以后期浇筑混泥土后路面下沉严重,虽经多次维修,终因路基先天不足,至今仍然坑坑洼洼。
澉长路东侧紧贴南排工程长山河。长山河系嘉兴地区仍至整个太湖流域一条重要的抗洪排涝干线。开挖于1978年,1981年8月第一次开闸放水,年均运行100天,年均外排涝水8.5亿立方,承担了整个南排工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排水量,至今已运行了36年。
2016年。有关部门开始对长山河工程实施大修,重新砌筑河岸。
镇政府结合这次长山河河岸大修,计划对澉长路进行彻底改造,把澉长路改造成一条景观大道:沿河为人行道,临河一侧敷设花岗岩栏杆,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路西侧为仿古式街面店铺。整条道路改造完成后,将使澉长路成为集购物、休闲、通行为一体的集镇标志性道路。
◆长青路。位于长山河东,全长1500余米,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长青路全程筑在长山河开挖出来的堆土层上,路基比较松软。加上道路缺乏统一管理。电力线路、通讯线路、广播电视线路以及自来水管道、污水管道、通讯线路管道各自为政、任意开挖、架设,致使该道路破损十分严重,群众反响比较大,在历届的人代会、政协会议上都有议、提案,要求对该道路大修。
这次,镇里投入资金960多万元,对该道路进行大修。挖除深达二米多的软土层,填入宕砂黄土,敷设排水管线。目前,该路段基础基本完成,春节后完成柏油路面的浇筑。
四、“4区块”。澉浦集镇北大街北小街、南大街南小街、北大街入口(原北城门位置)、西大街等区块的全面整治。
这四个区块,是澉浦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承载区域。其中最具文化价值的就是与肃武门公园相邻的澉浦杨氏故居。
澉浦杨氏靠海运起家,自宋代至元代历经数代人,掌管着宁波、上海、澉浦三个外贸港口通商大权,"代居金穴、富甲浙右",成为浙北地区数一数二的豪门富室。澉浦杨氏代表人物为其第二代杨梓。杨梓本人在海运上建树颇丰,被朝廷委以“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长吧。而且精通音律,以至于后来他弃官不做,回到家乡澉浦,潜心研究戏曲唱腔,加工发展了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在他的影响下,家中上下个个都会唱他写的曲调,并且在整个海盐乃至浙北普及开来,为海盐腔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的奠基人。学术界有称杨梓为"戏祖"的。
学术界还有观点认为:杨氏家属的航海活动纵跨宋、元、明三朝,历经数代人,这在中国海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那广泛的海外贸易网络,以及杨氏家属庞大的财力、物力和精湛的航海技术,在中国海运史上也不多见,因此,澉浦杨氏称得上是“中国海运第一世家”。
如果把澉浦杨氏故居开发出来,会与邻近的“肃武门公园”相得益彰,成为极具人气的人文景观区块,提升南北湖景区的文化品位。
在杨氏故居的对面,就是中国现代通讯领军人物卢宗澄的故居。
在离此不远的南小街,有革命志士毕云程的故居。
在与南小街对应的北小街,有中国书法篆刻经典工具书《六书通》编撰者毕宏述和有"大篆吴东发,小篆邓如石"之称的清代书法、篆刻名家吴东发的故居地。
当然,在这些区块中的文化遗存,还有“中国小说鼻祖”干宝、“中国镇志编纂开山祖师”常棠、良医吴仪洛、良商吴良材。有弛名上海滩的棉布批发巨头“三日新”故居;有一门二尚书七进士的吴氏故居。进入新世纪后,澉浦又出了中科院、工程院二名院士以及多位已经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房屋、故居均在这些区块。
显然,这四个区块极具文化开发价值。从旅游角度来说,这些区块更有着无可估量的财富。
但是,除了西大街区块在二千年初期曾有过初步改造外,其余区块几十年来几乎没有进行过大的改造或维护。
澉浦集镇,原先都是石板路面,中间石板下的下水巷道宽六十多厘米,深一点二米余,无论下多少天、多少大雨,都不会造成道路积水。长山河开挖后,集镇上原有的排水系统全部被坏,天一下雨,到处是积水。而且路面破损严重,沿街房屋危房众多,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线路缠绕在一起,群众反响比较大。也是多年来人大线上、政协线上议、提案的热点。
这次,镇里结合小城镇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对这些区块全面进行整治。对街面危房进行拆、改建;对街道及下水道进行全面维修;对区块内的文化遗存进行开发利用。通过对古镇环境综合整治,让千年古镇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六里集镇“1·2·2·4”计划的重点是“1带、2改、2提、4整治”。
一、“1带”。对六里市河一带进行全方位的整治。主要是对破损岸线进行修复,增加亲水设施, 进行绿化种植,建设滨水绿道,对堰东路沿街立面进行整治。
二、“2改”。指对嘉南线、翁金线进入澉浦的入城口进行门户景观提升以及对六里大桥进行改造,使其整体风貌与朱家门历史文化村落相协调。
三、“2提”。对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和杆线改造提升。主要是对六里农贸市场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集镇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对集镇主要街道杆线进行整理。
四、“4整治”。实施老集镇特色街区整治, 朱家门历史文化村落整治、工业园区整治和干家场社区整治。老集镇特色街区整治主要是对翠屏路、堰山路等主要街道的路面及建筑立面进行整治; 朱家门历史文化村落整治;工业园区整治主要是对六里工业园区道路两侧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及对围墙围栏进行美化提升;干家场社区公园整治主要是清理庭院,保证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卫生,完善绿化景观,提升社区环境品质。
朱家门系小地名,位于六里市河东侧,因区内有朱姓旺族而得名。在这一区域,有朱家大屋、陆家大屋等多幢古民居。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当数78号的朱家老宅。
朱家大屋建成于194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0余平方米,为合院式。前面为风火墙,左右马头墙。屋顶均为硬山造,阴阳合瓦。正房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前后重檐、前出廊。面阔五间,进深1间,10柱10檩。正房左右设厢房,均为单层砖木结构平房。天井内条石铺地。天井南墙中间设带门楼石库门,门楼高大,门楼上部有浮雕,木构件雕刻有纹饰图案。两侧各出一个边门。建筑左右及后面临水,一色条石铺筑石磅岸及石砣。
朱家大屋布局规整,构架保存较好,是海盐现存较完整的合院式古民宅,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2010年被列为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次整治中,以朱家大屋为核心,打造朱家门历史文化村落,以独特的"古堰水街"和精深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将朱家门打造成为集旅游、文化、创意、养生于一体的旅游特色街区。
在澉浦集镇和六里集镇二个"1·2·2·4"工程推进过程中,将注重整治工作和城镇经济、旅游发展、特色培育相结合。在朱家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和澉浦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上,将以3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进行实施,进一步丰富全域旅游的内涵。在集镇老街整治过程中,将突出规划引领,创新开发方式,最大程度吸引和鼓励民资参与建设。建成一批特色街区,不断丰富集镇功能、旅游功能和宜居功能。形成整治经济,实现整治效益。
现存西城河
建于明洪武十九年的澉浦西城门,是我县仅存的三大古建筑之一。
建造肃武门公园(西城墙景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