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我的澉浦童年趣事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3-13 

我的澉浦童年趣事

汪苹

  我的外婆家,就在海盐县澉浦镇的南大街上。虽说我外婆家的房屋与澉浦其它人家并无两样,然而由于她的两个女儿冯云、冯玲都是新四军的女战士的缘故,外婆家的大门门楣上,长年高挂着一块别的人家所没有的“光荣军属”的牌匾;又由于她的小女儿冯玲在新四军云岭军部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而不幸牺牲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中,成为光荣的“抗日烈士”的缘故,因此,外婆家的大门门楣上,还长年高挂着一块别的人家更没有的“光荣烈属”的牌匾,这就使得外婆家又确确实实与澉浦其他人家不一样。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年,由于我的父母亲都在杭州从事公安工作,无暇养育我们姐妹俩,就将我们带到澉浦外婆家,跟着外婆生活,于是,有了这些弥足珍贵的我的澉浦童年趣事:

  拔茅针。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八岁的我和小伙伴们春天会跟着大人去拔茅针。记得那是春三月季节。出南门走几里路,在海边不远的地方,就会遇到好大一片茅草地。那时荒地不少,野草很多,印象中好像还有坟地。高高低低的茅草地上长着一片片茅草,有的茅草比小孩还高。因为荒凉,心中害怕,总是紧跟着大人。我们小孩子学着大人样,不时拨开茅草叶,寻找茅针。找到后,从根部用拇指和食指捏紧,向上一提,茅针就抽出来了。我是第一次来拔茅针,人又小,所以很不熟练。拔下的茅针,剥开它翠绿的外衣,里边是雪白柔软的花穗,吃到嘴里,又甜又软,鲜嫩清香的滋味直沁入心脾。在那个没有什么零嘴吃的年代,茅针可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食品之一。尤其是跟着大人们在野外拔茅针时的那种自由玩耍的快乐,心如放飞的风筝似地,整个人都飘了起来。长大后才知道,其实茅针是茅草在开花抽穗前的花蕾,白色毛绒绒的花絮包裹在绿叶里,身子细细的、长长的、梢头尖尖的,形状像针,俗名茅针儿。也像麦的花穗,有密密的白毛,又叫茅芊儿、茅穗儿等。茅针是茅草的嫩穗,有甜味,可生食,还听说对眼睛好。有一天,正在拔茅针的时候,突然有人跑来说:“快去看鲸鱼啊!有一条鲸鱼在退潮时被搁浅在海滩上快不行了。……”于是大家丢下茅针不顾一切地跑去观看。那时我人小,跑得慢,怕留在荒凉的茅草地,吓得边哭边追着跑。海滩上聚集了许多人,都是来看鲸鱼的。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小孩子们钻来钻去,不时被大人们呵斥“退后点”。虽然居住在海边,但大家都还没这么近距离地见过鲸鱼呢。据说,后来请了当地的海军帮忙分解把鲸鱼切块拉走熬油了,不知是不是这样?无从得知,但却是拔茅针时所遇到的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过了清明,茅针开花了。那是茅针老了。一大片雪白的茅针花有些像盛开的芦花。我们也会去拔茅针花。因为穷,人们睡觉用的枕头里大多装着从野地里拔来的茅针花,晒干,装进枕芯里。大人们说雪雪白、光溜溜、毛茸茸的茅针花装在枕头里,睡起来质轻而柔软,舒服极了。不知现在的pp棉枕芯有没有当年的茅针花枕芯好呢?

  摘桑葚。五十年代,浙江沿海一带乡村盛行种桑养蚕,澉浦也不例外。每到春季我们小孩子就会摘桑葚吃。那时的桑树比较高,不像现在经过专门剪修,比较矮小。一人多高的桑树上结的桑果渐渐地由青转红,下面的越发黑红,于是我们便成群结队地去打桑葚。打桑葚时,往往是大一些的孩子爬上树采,中不溜的就用竹竿打,小一些的就站在树下捡。大家把采摘和捡拾的桑葚放在一起分配共享,以示公平团结。一般情况大家专挑黑紫色的桑葚吃,因为比鲜红色的要甜许多。常常是吃得满嘴乌黑,有时吃得急了,连桑葚上爬着的蚂蚁也一块儿吞下肚去。经常是手上、脸上、嘴上,桑葚的甜汁水弄得到处都是,加上泥水、汗水,有时就像个大花脸,却非常开心。除了摘桑葚,还摘一种叫红姑娘的红色小野果,长在池塘或河沟边,需要游泳才能采到,所以大多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们即使要亲水,也是坐着特制的木盆去采鲜菱角、摘莲蓬……

  抓蟋蟀、斗蟋蟀。我们小孩子喜欢在破旧的瓦砾处抓蟋蟀,嘴里唱着澉浦古老的歌谣:“蟋蟀曲曲叫,心里欢欣要。搬开乱石头,压塌脚板头……”(当然要用澉浦方言来念才有韵味)。拔一把斗蟋蟀草,每次用一根,剔去尖头,露出一点小尖毛,可用来引逗蟋蟀。用一个小瓦罐,放进两只强壮的蟋蟀,大家就围在旁边看,斗的结果,输的一方,蟋蟀往往丢盔弃甲,赢的人就兴高采烈得意洋洋。

  游玩县城。1967年夏,文革中,离开11年后的我,和妹妹一起回到澉浦,在外婆家住了一个多月,期间有幸到海盐游玩了县城中著名的冯家(私家)花园,也叫绮园,据说是集中了苏州、扬州园林之精华的“浙江第一园”,我们钻假山过回廊,嬉水抚竹,很好奇很快乐。回程人多车挤,我们硬是沿海边的公路走了32里路才到家。那年还亲眼目睹了被击落的U2飞机带火下坠的情景。以前经上海回澉浦,都是在硖石站下车转乘汽车到外婆家。但92年那次经澉浦坐汽车到上海,途中见到一处围墙围起来的地方,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秦山核电站。

      (本文作者系澉浦籍新四军女战士冯云的长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