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摄影是“瞬间”工作,但要精于意会摄影艺术真谛,则要长途跋涉、执着追求甚至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和时间。留学生家乡苏耀群三十多年的摄影艺术生涯就是一个典型的真实写照。
南小街83号苏宅是澉浦古城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中轴线最纵深的建筑群。由外至里有七进之多,至今保存完好。1949年苏耀群就出生在这已有200多年的老屋里。
七十年代初苏耀群刚进海盐丝厂不久,偶然结识了县文化馆一位摆弄相机的干事,受其影响,他逐渐爱上了摄影艺术,后来等他以数月的工资捧上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业余时间全部是摄影的事了。
摄影需要理论,但更需要实践。为了拍摄理想的画面,苏耀群常常一出门就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有时清晨离家,直至黄昏还不见人影。那时还没有现代通读设备,常急得人团团转。而且一年四季往外跑,盛夏,烈日当空,挥汗如雨要外出采风;严冬,寒风凛冽、雪花飞扬,又说这正是摄影艺术创作的大好时光。其实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还只是表面现象,更辛劳的事还多着呢。常常为了一个理想的角度或理想的场境、理想的光线……东转西转,爬高爬低,时而蹲、时而跪,甚至趴下,经常是一等就是老半天。例如《磁画》这幅小女孩照片,无论是从构图、还是从色彩方面看,内行人都很赞赏,特别是小女孩的天真神态,大逆光的用光方法,恰到好处地构成了小女孩美的轮廊光,为了拍好这幅作品,苏耀群足足跟了4个多小时。那天他一进公园就被眼前一位小女孩的非常神韵所吸引,但要么用光不理想,要么背景太杂,要么神态不自然,为了使画面尽量达到完美的境地,等呀等,一直等到下午4时多,这时公园快关门了,游人也稀少了,凭多年扎实的基本功,只听“咔嚓”一声,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定格了。
摄影艺术创作需要精力上、经济上长期地大量投入。这对于苏耀群这样一个普通职工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超脱豁达的思想境界,那是万万不能长期坚持下来的。苏耀群除了摄影,对其他都无所求,他说我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谁会想到他为摄影事业已化掉了自己全部积累的7万多元了。
九九年苏耀群下岗,每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费,生活显得更拮据了。但他不是那种怨这怨那的人,相反他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去。经常是每天一大早出去,晚上很退才回来。饿一顿,混一顿,熬半夜,睡半夜,成天热衷于自己的摄影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苏耀群摄影佳作频出。9月,他拍摄的《再就业》艺术摄影获海盐县摄影大赛一等奖;10月他拍摄的《交警小黄的故事》获嘉兴市摄影比赛三等奖;11月他在第二届中国菊花节全国摄影大赛上拍摄的《小贵宾》、《高空施技》两幅摄影艺术照双双喜获优秀奖。2001年苏耀群又荣获绍兴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 同年8月有20幅幻灯作品入展第一届“一品”国际摄影节,2002年,被嘉兴日报聘为特约摄影师。
这几年,苏耀群是县摄影协会理事,县里有时让他陪同外地来盐记者采访。在陪同过程中他对摄影艺术执着追求的真诚感受,使来访记者深受感染。为此,全国著名报刊《经济日报》在2001年5月18日用整版篇幅以《老屋、老苏、新春、新篇》为题,图文并茂刊登了苏耀群摄影创作之路上的动人事迹,为我们可爱的家乡澉浦也添彩生辉。
苏耀群今年五十四岁,妻子退休在家,儿子苏刚现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国际经济管理系读书,博士前期生。苏耀群曾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家祖上读书人多,虽没大的功名,但读书都很刻苦,你要继承好的家风,努力读书学习,争取为国家为家乡干番事业,这也是我对你的最大愿望了。”儿子理解父亲的心愿,体谅父母的艰辛,不仅学习用功,而且自力更生,勤工俭学,靠自己努力解决经济负担。
苏耀群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几十年来,在他的“镜头”里,从一个侧面也可以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新的世纪里,祝愿他为家乡的风土人情、为家乡的建设事业留下更多的绚丽多彩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