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弱抗豪赢得揶揄传众口,无财仗义只将公益作生涯”,是本乡名士为表彰上世纪三十年代效法和尚,化缘募捐为地方做好事的朱馨谷而镌刻在南北湖馨谷亭上的一副楹联。朱馨谷,本镇凤凰山孙湾人,是近代澉浦行善积德、崇尚公益的典范,至今在乡里传颂不衰。
半个多世纪之后,同是孙湾人的朱运通先生,以顺应于时代的方式,全新的观念,联合一批热心人,开始了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奉献的历程……
效前人急公义举,创时代为善新路
朱运通先生五十年代就在农村金融系统工作,后任澉浦信用社主任,直至1996年退休。在信用社支农扶贫工作中,老朱深感农民的艰辛与疾苦。六七十年代,他以信贷为方式,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户家庭副业,扶贫帮困,使一些农户摆脱贫困,过上稳定生活。
八十年代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残疾人和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困难日显。老朱很是同情,但想帮却又无从下手。困惑之中,朱馨谷锲而不舍的为善精神勾起了他一番思索:澉浦人热心公益的传统理应进一步发扬。于是,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团体来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的想法开始萌生,并渐渐形成轮廓。1983年冬,老朱向几位朋友述说了自己的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吴侠虎、徐培林、汤梓松、步雷更等诸先生的赞同,也得到了时任澉浦镇党委书记朱干生的热情支持。经民政局批准,以为本镇残疾人和社会福利事业服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澉浦福利基金会”(后更名为“澉浦镇福利基金协会”)于1984年元旦宣告成立,理事会主任便是朱运通。参加协会的33名会员中有不少是自愿义务奉献余热的退休职工。
举办福利企业,筹集公益资金
作为一个民间福利公益团体,自无任何财政拨款。成立之初只能依靠会员交纳的入会费启动会务,但要办实事就要有资金。如何筹集资金便成为福利会面对的最艰难课题,老朱为此煞费心机,与大家一起寻求筹资门路。最终集思广益确立了输血与造血并举,以造血为本的筹资方针。所谓“输血”,就是呼吁社会赞助,作为公益基金的辅助来源;所谓“造血”,就是兴办实业靠自身努力来创业积聚基金,于是经过千方百计的辛勤努力,福利会于1984年,办起了五金灯具厂,1985年,澉浦钢丝厂相继开业,前后共办了9家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安置了131名占全镇90%以上的残疾人,更成为福利会办实事的经济支柱。
在兴办福利企业中,朱运通承受了信贷和还贷的双重经济责任,而且还得面对社会上的误解与猜疑,承受精神上的压力,但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与责任心,即使信用社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又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把福利企业搞得有声有色,骨干企业钢丝厂被省市民政部门评为福利企业先进单位。福利会的自身“造血”功能日渐增强。此后,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这几个企业或被淘汰或转为私营,但残疾人仍由企业留用。在80年代初期,民间慈善团体运用办企业的方式安置残疾人,也算是改革大潮中涌现的新事物,因而得到各级领导和传媒舆论的高度评价。
在办企业的同时,福利会响应国家殡葬改革号召,在镇政府和县民政局的支持下,经省民政厅批准,率先办起嘉兴市第一家公墓。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设施、倡导殡葬新风的永安公墓于1985年对外开放。然而在筹建过程中,仅仅为征用墓地,朱运通偕有关同志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逐户上门做工作,历时半年的奔波,方得以圆满完成土地征用和公墓筹建。
经过18年的辛勤努力,永安公墓已建成现代化文明陵园,许多知名人士、海内外同胞及美籍华人遗骨安葬于此,并且成为一个特殊的“景点”,自然地为南北湖引来了众多游客。
顺应时代进步,拓展公益内涵
二十年来,福利会倾其所有为地方修桥筑路,扶贫帮困,支持景区建设等办了不少实事,但朱运通并不为此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近年来老朱偕同福利会同仁,就新形势下如何拓展公益事业内涵多次研讨、论证,从而确定了在继续扶持弱势群体的同时,以提高澉浦古城品位为内涵的文化公益主题,迈出再创新业的步伐。
2000年,福利会欣然加入澉浦钟楼的重建工作,不仅出资30万元,老朱等福利会成员还为钟楼建设出谋划策,参与施工管理。属于钟楼景区的第一期工程钟楼建成后,2001年,为加快“古城趋古”的建设步伐,福利会又毅然接受镇党委、镇政府的重托,独立投资承担景区第二期工程——重建全国十大名刹之一的禅悦寺。同年10月,福利会组成以朱运通为首的筹建组,开展了工作。经过一年的辛勤努力,目前大殿已经基本完工。禅悦寺重建投入巨大,所需资金250余万元,单凭福利会自身实力难以应对。但朱运通相信各方能给予相助,禅悦寺定能圆满功德。因此,附近的群众几乎每天可以看到他忙碌在工地的身影。
严以律己不图私,团结同道自奋蹄
朱运通敢于开展,一心为公益的精神,在福利会起着领头雁的表率作用。他团结尊重各有擅长、志愿公益的百岁老人吴侠虎和徐培林、许懋汉、步雷更等先生,志同道合,各尽所能,勤奋工作,热心奉献,成为福利事业获得相当成就的原动力。
二十年来,福利会主要以办企业积累了一些资金,守好这点“家当”,本可安安稳稳过日子,即使多搞点福利、多发点奖金也无可非议。但朱运通不满足于“小富即安”,不忘办会宗旨,认为福利会资金应多多亦善地用于公益事业,要继续为福利事业图新的发展。所以,尽管福利会成百万地投入公益事业,福利会成员(除企事业单位)原先都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直至近年才给理事们发点通讯费等补贴。而作为福利会主任的朱运通,至今还不曾领过一分钱的报酬。
现在,老朱已年届古稀内膜壮心不减当年,并表示即使离开福利会主任岗位,作为福利会会员,还将继续为地方公益事业奉献余生。铮铮誓言,凸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