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脑海里时常萦绕着一个问题——老一辈该留给孙辈们点什么?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而当我作为子女陪伴父母亲前去嘉兴参加“嘉兴市‘十佳’金婚伉俪表彰大会”,亲身感受到那激动、热烈、温馨的场面时,更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觉得有必要写点什么,以表达对父母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姚德云是我的父亲、翁密囡是我的母亲,他俩结婚已经整整57个年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伴侣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始终如一相亲相爱,互相敬重、互相支持、相互体贴。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都彼此互为精神支柱,共度难关,共享喜悦。
1947年,婚后不久的父亲便投奔上海著名中医师夏墨农先生门下学医,一去就是三年,家里的生活重担落到了母亲的肩上。父亲学医回来后,在家行医。解放后,政府派他去省立嘉兴医院进修西医,成了熟悉中西医内外科的医生,于是,找他看病的病家越来越多。1952年10月,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号召,奔走四乡,率先组织起澉浦、通元等六个乡镇的中西医大联合诊所,使之成为当时全县第一个乡镇集体医疗机构,大家推荐我父亲担任诊所的主要领导。那时,母亲在家务农,上有爷爷奶奶,下有5岁的我和2岁的弟弟,还要管好3亩多田地,可想而知是够辛苦的了。但母亲毫无怨言,里里外外把全家的重担都承担下来,白天忙于农活,傍晚收工后,回家赶紧做家务,照看我和弟弟,服侍好爷爷奶奶,为父亲解除后顾之忧,使父亲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医疗事业中去,推动海盐南片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1958年冬季至1959年春天,县内脑膜炎、麻疹、白喉等传染病大流行。为了使疫情尽快得到控制,父亲不分白天昼夜深入疫区,吃住在那里,全力抢救病人。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干了35年通宵,甚至连大年三十都不回家,这就苦了已有3个孩子的我的母亲。那时正处在“大跃进”年代,“五风”盛行,一天到晚,不分白天黑夜,“月亮当太阳,河底当战场”,成天“战斗”在农田里。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母亲,每天出去劳动,还要挤时间料理家务,养老管小,经常是打个盹,闭闭眼,就连忙起来忙里忙外,然而,母亲怕影响父亲的工作,分散父亲从医的精力,没有叫苦,咬咬牙硬是挺过来了,没有家庭后顾之忧的父亲全力以赴投入到抢救病人的“救死扶伤”工作中去,团结澉浦中心医院的一班人,将前后收治的337名重危病人和南山隔离病院接收的126名严重昏迷的脑膜炎病人转危为安,全部治愈出院。年终,我家被评为五好家庭。
50年代到60年代,在防治血吸虫病的过程中,父亲用中西医结合创造了治疗5569人次血吸虫病人而无一人死亡的奇迹。期间,父亲常常几个月不回家。有一次,妹妹患病发高烧,母亲走了几十里路到石泉倪王庙找到了父亲,要父亲回家给妹妹治病。当时,部分血吸虫病人正处在危险关头,为了病人的安危,父亲坚守岗位,嘱咐母亲随地请医生治病,这时,母亲的心情非常复杂,但最后还是理解了父亲的思想,回家找当地医生给妹妹看了病,如果说当年父亲能成为全国劳模,两次上北京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固然是父亲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可其中与母亲的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配合支持显然是分不开的,父亲的“军功章”里确实有母亲的一半功劳。
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父亲难逃厄运,被“打倒”、批斗、游街,甚至还遭体罚,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极度的摧残,年仅38岁的父亲,一头乌发全白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善良的母亲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好端端的丈夫、全国劳动模范,怎么一下子成了“敌人”?一个地道善良的农村妇女,虽然不懂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但凭着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多年相处和了解,她坚信自己的丈夫是好的。此时,一字不识的母亲表现出了一个普通中国劳动妇女所特有的善良和坚强,强忍泪水,一次次地来到“牛棚”看望丈夫,鼓励他要勇敢地活下去,要相信终有“天晴”的日子。母亲的真诚关爱,使父亲体会到人间最温暖的真情,也有力地增强了度过难关的信心和力量。患难之中,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父亲退休后,照理说老夫老妻辛苦了一辈子,儿孙满堂,也应该享点“清福”了。但闲不住的父亲又在家乡牛桥村当起了党支部副书记,继续为家乡经济的振兴发挥余热,父亲的满腔爱乡热情、勤恳的为民工作,得到父老乡亲们的称颂,当时大家一致推选父亲为县人大代表和县优秀党员。95年春,父亲又受聘于县卫生学校门诊部从医, 继续为病人服务。这时,母亲已70多高龄了,而且身体较差,中西药常吃不断,可看到卫生医疗部门还是十分需要父亲去工作,就一如既往地支持父亲去门诊,自己则尽到贤妻良母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做好家庭后勤事务。父亲对此十分感动,他深知母亲青壮年时受生活的煎熬,全身患下了多种疾病,特别是那“不安腿”病,一到晚上,酸痛难熬,有时疼得一夜不得安睡。此时,父亲就自己陪着不睡,不断地为母亲按摩双腿,不时地安慰母亲,体现出夫妻间最温馨的感情。而平时,只要母亲有什么不适,父亲总是耐心诊治,端水递药,还多次去上海请专家为母亲诊断治病。
2001年3月初,母亲患胆结石,住院动手术,父亲天天在病闲边为母亲检查,安慰宽心,由于劳累过度,3月底,父亲也不慎跌伤,造成右大腿股骨劲骨折,住院动了大手术。此时,母亲尚未完全康复,身体还很虚弱,儿孙们多次劝她不要到医院看望父亲,保重自己身体要紧。可母亲总是放不下心,每天坚持到医院里看望父亲。二老互相关心,恩爱有加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我们子女。
如今,父亲和母亲已近80高龄了,但他们间的恩爱之情仍然溢于言表。每当晚霞布满西边天空时,县城经济开发区新桥北路的人行道上,就会走来一对银发夫妇,他们走走看看,谈笑风生,恩爱的模样,无不招徕人们羡慕的目光。近几年,他们不仅被评为“嘉兴市‘十佳’金婚伉俪”,还荣获全国“建国五十周年金婚佳侣”荣誉称号,这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全国百佳金婚夫妇。
这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相濡以沫法个多世纪的恩爱感情,是留给儿孙们的一份珍贵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姚建民,现为海盐县教育工会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