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澉浦夏布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5 

  夏布,又称苎麻布、腰机布。系用手工把苎麻撕劈成细丝状,再头尾拈绩成纱,然后织成狭幅的布疋,是中国的传统纺织品之一。我国南方诸省都有生产,犹以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四川隆昌和浙江的澉浦最为有名。

  澉浦,人多地少,除了种粮食外,很少种植棉花,所以纺纱织布者很少,家庭纺织主要是织夏布。历史上,夏布曾作为澉浦大宗手工业产品而享誉杭嘉湖。清诗人钱载诗曰:

  绩麻有女织机男,澉浦腰机他不谙。

  大半木棉胜得茧,东南女手恰如蚕。

  棉若纺纱寒布多,麻如不绩夏布何?

  浦上海头传唱去,腰机歌是绩麻歌。

  清光绪《海盐县志》也有记载:“澉地农民织夏布……名曰腰机,他处罕见。”

  可见,织夏布是澉地特有的产业。

  织夏布,所用织机欹侧不平,不能正坐,必须用皮束于腰间半悬于织机而织之,所以称之为“腰机”。腰机为木质机械,由柱、杠、轴、扣、踏板、梭等部件组成,机形小于布机,仅一人来高,三尺来宽,很容易拆卸,便于携带。调换扣板后也能织绢、棉绸和棉布。夏布门幅稍狭,约二尺许,绢、棉布、棉绸门幅为二尺四寸。

  澉浦妇女从八、九岁就开始学绩麻,男子从十一、二岁起也须上机学织夏布。从现有文选记载来看,澉浦织夏布,最迟在明末清初已很普遍。清《澉水新志》详细记载了澉浦农民绩麻、织夏布情况。至清末,夏布业已成为澉浦的主要副业之一。“农隙时多远出赁织,西至杭州,北至湖州,有至宜肖者,每年正月出,四月归,七月又出,岁暮归。同治以来,出赁者愈多,盐田渐少”(清·光绪《海盐县志》)。

  夏布,以苎麻为原料。农民从苎麻店买回原订后,分成三两左右的小捆,放在水里浸软,绩麻时,将原麻掰成极细的麻丝,一根一根捻结起来,以次盘成圈,放在“绩篮”里,谓之“接绩”,达老秤二两后捆成一包出售。

  农家绩成的苎麻,大都卖给专门织夏布的农民,也有卖给苎麻店的。清末,澉地的夏布产量每年已有上万匹之多,仅澉浦城里就有苎麻店十多家。民国后,夏布年产量更是急增到三万多匹。面对这一规模,澉浦成立了“麻业公会”,统一协调麻业经销和夏布生产。

  夏布,用以制作夏衣、裙子和袍子夹里。穿着时有清口离体、透气散热、挺爽凉快的特点。夏布品种很多,有淡草黄本色或经漂白的,也有染色和印花的;澉地农户用夏布印上蓝底白花制作帐子,俗称“拷花帐子”,具有透气、耐磨的特点。

  在夏布上“拷花”,工艺比较原始,也很繁锁。先是制花板:用生漆把“桃花纸”(一种比较韧性的纸)表成纸版,画上各种图案,如“凤穿牡丹”、“麒麟送子”、“寒鹊争梅”等等,然后刻成花版。接着是制“浆料”:每一对(两顶)帐子须用生石灰16斤,用水化开,过筛成极细的石灰粉。另用黄豆7斤,磨成粉,过筛,拌入石灰粉,加水调成糊状,名为“石浆”。再后是“盖花”:把花版复在夏布上面,用刮刀将石浆刮在花版上,拿掉花版,石浆就把需印花纹的地方罩盖住了,待浆料阴干后将夏布放入染缸染色,最后去掉罩盖花纹的石浆,就成了蓝底白花的“拷花布”了。

  “拷花帐子”一直流行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当时出嫁姑娘必须的嫁妆之一。以后,随着当地夏布业的消失,市面上拷花帐子以及各种夏布制品逐步减少,现已极少见。

  周乐训:原澉浦文化站站长,他在具体负责操办《澉浦镇志》的过程中,了解和收集了不少有关家乡风土人情的资料,《家乡之声》从本期起,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也欢迎更多的乡亲踊跃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