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我的堂叔李国祥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4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每当我听到或看到这唱词时,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里英雄郭建光的形象,多么像我的堂叔李国祥,或者说我堂叔李国祥就是郭建光的原型之一。

李国祥,小名叫李金元,1923年出生,浙江省海盐县人,家住澉浦镇南大街66号,他是我父亲的堂弟,我的堂叔。他家境贫寒,全家五口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一间破屋里。尽管生活相当艰苦,但他的父亲节衣缩食,还是让他在7岁(1927年)时,与他的叔伯兄弟上了两年私塾。到了9岁,又让他就读于澉浦名人朱斐章捐资创办的私立城南小学。有一次,学校邀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来校讲课。陶先生讲到中国民穷国弱,要振兴教育;讲到抗日救国,团结起来不做亡国奴;讲到要清除封建恶习,提倡社会文明等等。讲课结束后,学校还组织师生上街游行。当游行队伍路经大街角时,永泰祥绸布店当众烧毁日货。耳闻目睹这些的堂叔,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反抗侵略,反对列强”的根。

堂叔12岁丧父,14岁丧母,年幼无知的兄妹三人相依为命,苦不堪言。我的祖父母(堂叔的伯父伯母),义无反顾地负起抚养他们的责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祖父病故,祖母含辛茹苦拉扯着他们和自已的孩子,勉强维持生计,使我的堂叔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

1937年,15岁的堂叔由我的父亲李梓华介绍到上海沪西(西康路长寿路)三星电珠厂当学徒。期间,他常到厂附近“沪西公社”(中共地下党活动中心)读夜书,又一次接受了抗日救国教育。在党的召唤下,堂叔于1941年1月打起背包,烧掉“良民证”,与同厂职工王国华(海宁新仓人)、徐宝泉(海盐澉浦人)一起从上海外滩乘船出发,前往江苏常熟浒浦参加了新四军。从此,他踏上了革命征途,走上抗日救国的最前线。

据后来与堂叔一起参加新四军的王国华、徐宝泉回忆,1941年1月,他们在江苏常熟浒浦参加了新四军,被编入新四军第六师廿二团二营七连。同年五月,堂叔李国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敢,觉悟高,作风好,历任连指导员、副连长等职,带领全连战士在常熟阳澄湖、沙家浜一带进行抗日活动。

战争年代生活艰苦,日冦清乡重点的常熟是李国祥连的驻地。由于敌众我寡,为保存武装力量,李国祥连队常常以阳澄湖为家。白丘隐蔽在芦苇深处,不顾饥饿粮荒,不怕雨淋日晒,即使是身体浮肿、负伤体弱,他们也沉着冷静坚守在芦苇荡。到了晚上,在夜幕掩护下,他们抓住时机,声东击西,袭击日伪据点,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因而名震四方。当地百姓经常扮成渔民模样,划着小船将衣食送到芦苇深处战士手中,嘘寒问暖,军民亲如一家。

1943年,李国祥连队在江苏省苏中一分区(江、高、宝地区)与日寇打了一场遭遇战。全连战士面对恨之入骨的日寇,个个像猛虎下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敌人。一时间,刀光剑影,喊声、枪声、搏击声震天撼野。这一仗,虽说只消灭了几十个鬼子,但在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全体抗日战士浴血奋战,主动出击,成为我新四军以少胜多的战例,是一次了不起的战斗。非常可惜的是,作为指挥员的李国祥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1952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政治部发给“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在堂叔牺牲62周年的日子赶时髦,我站立在他的遗像前,微合双眼细想:战火已尽,硝烟散去,但我似乎依然能够听到“何日里奋臂挥刀斩豺狼”的声声呐喊。我凝视南北湖畔的荆山烈士纪念碑,心潮澎湃:人民的亲人,英勇的战士,我敬爱的堂叔,你们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的今天,甘洒一腔热血,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