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从这里汇入钱塘江,一泻千里流向东海。
澉浦,一座钱塘北岸的古老小镇。在历史的长河中,澉浦曾是樯帆云集的码头,船舶远涉重洋;孙中山先生曾计划将她和乍浦开发为“东方大港”,至今,在长山和青山上还留有当年测量的标志。
澉浦三面屏山,拥有99个山峰,地当沪杭公路要冲。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关隘,这“九里十三步”的城廊,曾经驻过秦始皇的兵马,驰过吴越王的战车,走过宋王朝的御辇。明代以来,先后7次英勇抗击倭寇,血染山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巡抚刘韵珂奉令御寇,威震东南。它是兵家争战之地,向有“七品海盐知县,五品澉浦守备”之说。
千百载的岁月流逝,数十代的兴衰嬗变,如今,石垒的城墙残留,铁铸的古炮台遗存,当寻访历史的脚步走过这些斑驳的踪影时,映入人们心灵的是血染的十月,一个鲜红的季节。
1945年10月4日凌晨,又一场战斗在这里打响。我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党中央之命,由司令员何克希率第五支队千余名战士横渡钱塘江,经澉浦北上。船刚抵岸,就与国民党4个师万余人短兵相接。于是,在扇子山、隐马山等高地开展浴血奋战,最后胜利突围。战斗中,我军陈大德、林大慈等200余名战士英勇献身,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史迹。
今天,虽说时过境迁,硝烟已散,但烈士们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孤军奋战的英勇气概,仍然激励着后人。为了缅怀这次战役中英勇献身的无畏战士,1984年10月,海盐县人民政府修建了“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烈士纪念碑”,并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碑位于澉浦境内省级风景区——南北湖北岸的荆山之巅。碑区占地1.3亩,碑分碑座、碑身、碑冠3个部分,计8.45米,高耸入云,衬托出它的巍巍丰姿。碑的正南面镌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字,背面书有碑文。1985年清明揭碑之时,参加过此战役的老战士们应邀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中有的严重伤残,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次战役残酷的生死搏斗;他们在烈士碑前合影留念,仿佛向人们展示自己当年的战斗风采;他们中不少人与当地群众紧握双手,仿佛重温当年突围时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之情……
当年激战过的山坡,如今已是林木葱茏,果实累累;当年战士们走过的山道,如今已是高楼耸立,机声轰鸣;当年烈士们血染的山头,如今已是茶林遍野,鲜花盛开。
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每年的清明节,总有数以万计的群众和学生们前往祭扫,嘉兴市将纪念碑命名为红色教育长廊基地。
金秋,朝阳。南北湖畔,荆山之巅。一群跳跃的少先队员举着队旗来到纪念碑前。纪念碑在绚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四周飘动的红领巾,环绕着碑身,将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金色大字映衬得更加熠熠生辉,他们向烈士们致敬,他们呼喊“时刻准备着……”,坚定而响亮的誓言震荡群山,传送得很远,很远……
巍巍丰碑,颂扬着烈士们的英雄业迹。
人民心中,永远铭刻着先烈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