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作家,他写过不少的文学作品,《述异记》便是其中之一。《述异记》中有一篇名《比肩人》的,记述了三国时期东吴陆东美、朱氏夫妇夫妻相重、至死不逾的故事。故事全文如下:“吴黄龙年中,吴郡海盐有陆东美,妻朱氏,亦有容止,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时人号为比肩人。夫妻云皆比翼,恐不能佳也。后妻死,东美不食求死,家人哀之,乃合葬。未一岁,冢上生梓树,同根二身,相抱而合成一树,每有双鸿,常宿于上。孙权闻之嗟叹,封其里曰比肩墓,又曰双梓。后,子弘与妻张氏,虽无异,亦相爱慕,吴人又呼为小比肩。”
这动人的故事发生在何处,比肩墓现有又何在?
其实,祖冲之所述的故事发生地即在海盐南北湖北面的陆搭,其地有桥,名陆搭桥,今犹在。桥畔曾有一墓,墓旁植有梓树二棵,即为陆东美、朱氏合葬的“比肩墓”,或称双梓墓。因梓树上常栖息鸦鹊,故民间又称其为“鸦鹊墓”。宋《澉水志》载:“鸦鹊墓在陆搭,客船不上岸者,多在于此泊舟为埠头。”今墓已不复存在,而地名、墓名仍在当地民间流传。
陆搭附近大多姓陆,据称都是比肩人的后代,泊舟的埠头称“陆搭码头”,是古代陆家的码头。曾是南北湖一带三大内河码头之一。清康熙年间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曾作《鸳鸯湖棹歌》:“莲花细步散香尘,金粟山门礼佛频,一种少年齐眉断,不知谁是比肩人。”用的典故正是陆东美、朱氏恩爱故事。
《比肩人》,记载了夫妻恩爱,歌颂了家庭美德。从中可以看出,早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代,南北湖一带的民风就十分淳朴。在这一带,男耕女织,家庭和睦,受到了祖冲之的赞扬。比肩人的美德一直作为陆家的美德而世代相传,也成了南北湖地区的美德而传喻后世。据说,这一带在婚礼仪式上所唱的“双梓歌”,就是后人根据“双梓相拥、至死不逾”这题材,逐步在民间形成的一种歌调,据有的学者认为,“双梓歌”还与我国明代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有着深厚的源缘关系。
《比肩人》,虽然发生在一千八百年前,但对于现在颂扬社会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从旅游角度看,挖掘这一题材,不失为一种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