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斐章,澉浦镇人。幼读私塾,14岁至上海源盛纱行号当学徒,工余进夜校学英文。满师后被派至辽宁营口任办事处经理。后任英商泰隆洋行中方经理,并成为上海金业交易所经纪人。先后开设了恒康金号、锡昌纱号、恒丰绸布庄、大来布厂以及经营房地产等。
朱斐章一生热爱祖国。民国14年(1925),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朱斐章为抗议英国巡捕镇压我学生运动、开枪射杀学生的罪恶行经,毅然辞去英商泰隆洋行经理职务,举家迁回澉浦。
“1·28”淞沪抗战,朱斐章向十九路军捐赠丝绵背心一万多件,支持抗日。在上海时,朱斐章与张元济、胡厥文交往密切。当时胡厥文等人准备自制水雷谋炸日舰“出云”号,朱斐章为他们找地方开会筹划。1937年“8·13”前夕,胡厥文组织工厂迁往四川,在浦东有一批钢板来不及运走,委托朱处理,免落敌手,朱千方百计将钢材转移到安全地方。抗战胜利,胡厥文将工厂迁回上海,聘请朱出任合作五金厂董监会监察人,一直至解放后。
热爱家乡、乐善好施是朱斐章的又一特点。上海开埠后,澉浦人大批前往上海经商。当时往返主要从水路经硖石去上海,朱就在硖石开设“维新旅社”,为往来沪上的澉浦人提供免费膳宿。1920年,朱捐资、捐屋创建私立城南完全小学,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至1932年,共计向学校捐赠14万余银元,获当时教育部一等褒奖。1928年初,中共早期党员陶秉珍以城南小学教员的身份,在澉浦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实行“二五减租”,朱积极协助参与。1934年,澉浦大旱、颗粒无收,在上海的朱斐章得知家乡遭灾,立即筹集白米数卡车,运往澉浦分发给灾民。当地授予他“嘉惠灾黎”匾额。30年代,朱斐章出任海盐救济院院长,出资用青石板铺筑澉浦镇大街、小街主道和道观弄,参与兴建澉浦医院,设“大抽斗”,雇人收弃儿并送育婴堂抚养。其他还有出资补贴平价粜米,以及延医为群众免费注射预防霍乱疫苗等善举,是当地最受人崇敬的人士之一。
朱斐章故居在南小街口,前进为石库墙门,中式二层木结构楼房,后进为二层砖木钢筋混泥土结构楼房,前后进之间有小院连接。
解放初,朱将故居全部捐赠给国家,获嘉兴行政公署“民主曙光”匾额。从50年代起,朱斐章故居曾先后作为澉浦区政府、澉浦镇政府、财政所、银行、税务所等政府、部门的办公用房。上世纪70年代起,陆续拆除前进房屋。目前,仅剩下后进房屋,进出也改从西大街。
朱斐章故居后进,花格玻璃窗、拼木地板、石膏吊顶。既有轴对称中式结构特点,又有装饰花俏的西洋风格,是典型的清末民初沪上仿西式建筑。目前,该故居已列为县文物保护点。 (周乐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