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士”。随着侨居国外人数的激增,人们便把“华”、“侨”二字联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客居或寄居的中国人。1878年清政府驻美国使臣陈兰彬在一折奏章中把我国寓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1883年,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郑观应在一篇文章中首先使用“华侨”一词,此后“华侨”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在一份奏章里专门提到了“华侨”二字,这是中国官方首次确认“华侨”。于是,从那时起,“华侨”一词便成了社会对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专称(摘自“情系中华”杂志第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