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三年来,多谢澉浦镇侨(台)联按期寄给我《家乡之声》。这份小报敏捷地反映了家乡动态,忠实地写真家乡历史,内容丰富、详实、生动,使我读得上了瘾。每当我读完小报的上一期,就迫切盼读它的下一期。我常常欣慰地感叹着:知我家乡事,尽从其中来,有道“家书抵万金”,此报可抵“万万金”,我衷心祝愿《家乡之声》办得好上加好,充满吸引。
我少小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年年都回乡探亲,但总是有憾于每次逗留仅仅几天,时间短暂,走动范围又小,能听到见到的事物更少,故而,每当在远方客地得到来自家乡的小报,总会喜形于色,如与亲人团聚,似同乡亲晤面,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家乡今古的许多大大小小事,我都能从小报中一一得知详情。就在两年前,我不仅从小报(2002年4月第15期)上获悉“杭州湾跨海大桥”在澉浦以东县境内动工兴建,去年又从小报(2003年7月第25期)得知,不久将在“南北湖风景区西侧再兴建‘杭州湾跨海二桥’”;我不仅从小报看到“南北湖风景区”的种种发展,还从小报(2003年4月第23期)上读到了南北朝时期大科学家祖冲之作品中记述的一则南北湖“比肩人”的美丽故事。前不久,我同一位朋友一道到达澉浦,那天正值傍晚,店铺已打烊,街面冷静,这位朋友便对我玩笑地说“平日听你讲家乡如何如何美好,今日一见这小镇冷冷清清,不过如此嘛!”我也笑着对他说,老弟真是“下车伊始”,这还远远没有深入呢!尤其是此间的文化底蕴,岂能从浅表中看得出来的。你可曾知道;古小说《搜神记》作者干宝、南宋《澉水志》作者常棠都出于此吗?近一点说,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地质学教授卢焕章,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杨玉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他们的故乡都在此地呢!我这位朋友听得入了神,直到我许他回到上海拿《家乡之声》和新编修的《澉浦镇志》给他阅读,方始罢休。
如今在我上海的家里,一叠《家乡之声》小报和一部2001年新修的《澉浦镇志》总是放在案头,为的是取阅方便,来我家作客的亲友,至少为此多坐半天。这份小报和一部小镇大“志”,使我更加懂得,今日的新闻便是明日的历史这个道理。年前,我表姐夫陆超然(老家在六里堰)来我家探望我99岁的岳母,谈起家乡事,我问表姐夫“你已故侄子陆寅初的事迹你清楚吗?”他回答只知道六里集镇的老宅有县文保所保护,侄孙现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其他事就不知情了。我就随手将小报(2003年7月第25期)翻给他看,勾起了大家对往事的许多回忆。我想,再过若干年,再一次重修镇志时,小报《家乡之声》将成为一份最基本的资料会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