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说说“三日新”与上海澉浦棉布帮(续)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3 

    1934年日新昶棉布号划出资金开设协丰新染织厂,厂长杨士荣,工人180人,澉浦人占了80%以上。协丰新染织厂根据市场需求,直接为“三日新”加工货源,(为日新盛棉布号加工“190号阴丹士林”,为日新昶棉布号加工“标准布”、“安安蓝”)生产出自已的品种及名牌产品。日新增、日新昶是日新盛的左右手,俗称上海“三日新”。它可以与从事酿造业的海盐人在上海开设的“何万春”、“冯万通”酱园媲美;也可以与宁波人在上海开设的“三大祥”(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绸缎棉布庄)媲美。“三日新”经陈家几代人努力经营,到1936年营业额达上千万元,成为上海棉布业批发商巨头,在上海棉布行业中独占鳌头。其中日新昶棉布号是后起之秀,生意越做越活,生意越做越红,特别是抗战胜利后,销售量直线上升。解放初期,达到顶峰,年销售量60多万匹,可与新康棉布号媲美。1950年抗美援朝时,上海各行各业捐献飞机大炮,日新昶棉布号也捐献巨资,为国作出了贡献。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三日新”开创了澉浦棉布业历史的先河;陈氏带头发源,又成了上海当时颇有名望的澉浦棉布帮领头雁。澉浦人勤劳、刻苦、聪明,善于创造,他们群起效仿,托亲访友,相互推荐,数以百计赴沪经营棉布业。他们在上海南洋桥、郑家木桥、八仙桥;在准海路、南京路、金陵路;在南市、黄浦、虹口等地设布摊、开布店、办工厂、当店员、当工人、做老板、做“跑街”…….。他们合资集股或独资经营,生意方式分为门市零售,门市零售兼批发及批发三种大型棉布店,还有以零售零头布为主的小型布店、布摊。在上海澉浦人开设的门市零售布店大致统计有:大新祥,利大祥、鸿大祥、宏益祥、协泰昌、恒丰、康乐祥、一德等。门市零售兼批发布店有日新盛、日新增、协昌、协昌盛、义大祥、协大昌、德丰昌、协泰、大昌新、新康、新华、仁泰、恒裕、大华等。批发布店有日新昶,协祥、云祥、一大、协兴盛、振源、已太、志康、正大等。其中恒丰绸缎棉布 ,是大型零售门市店,由卢少良、吴稷生、金仲廉集资创办,朱斐章曾投资,澉人股份较多,零售业务量颇大,可与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齐名,是上海四大门市零售绸缎棉布店之一。恒丰绸缎棉布庄开设在上海八仙桥,十六铺小东门等地。协祥棉布号,是大型棉布批发店,由周叔元、步稷丞集资创办,朱斐章也曾投资,开设在金陵东路江西路口,专营批发,主销江西、广东、西安等地,一时与“三日新”齐名。新康棉布号是大型门市零售兼批发店,并以批发为主,1942年金仲廉、邹宝莲、朱佐泉(朱伯衡)及部分志康棉布号职工集资创办,1946年由西门路迁入郑家木桥。产品有青蛙元斜文、杂色标准布、60号浅士林、90号士林、200号士林、安安蓝、纳富妥等。远销到西安、兰州、湖南、湖北、四川、广东、新疆……,年批发量5—6万匹。1950年曾销售75万匹,名列沪上前茅。此外澉浦人在上海也创办了锦昌布厂,永余布厂,协丰新、大来、美光、元通染织厂、达丰印染厂、天福漂染厂、振泰、宝兴、智康、、聚康、同康、协康、锡昌等纱厂,涌现了许多企业家。例:

    步伯勋,澉浦人,民国初年任宝大祥副经理,并在江西路开设一大布行,创办智康纱号,并与聚康、同康、协康三纱号组成“康”字集团,活跃于纱布交易市场。后与朱斐章等人创办大来染织厂,职工150人,又在淮海路创办凤凰儿童服装公司,福建路创办永信棉布公司,建国初期,又在徐家汇创办锦昌布厂,其事业达到了高峰。

    周辛伯,澉浦人,三十年代上海棉布业企业家。曾任“日新盛”棉布号经理,先后创办“协祥”棉布号,达丰印染厂、振泰纱厂、宝兴纱厂,并在宁波路新建一座大厦设“三厂”办事处。还投资商务印书馆印刷厂、五洲大药房、兴业钢铁厂、华福制帽厂,跻身于当时上海著名的企业家行列。

    朱斐章,澉浦人,三十代上海棉布企业家,开设恒康金号,锡昌纱号,投资恒丰绸布庄、协大祥棉布号、创办大来布厂。民国10年(1921),他捐资建造澉浦私立城南小学,至民国21年(1932)捐助达1.4万余银元,获教育部一等褒奖。

金仲廉,澉浦人。他在上海与人合资开设新华和新康两家棉布号,新华棉布号为“新春羽绸”;新康棉布号为“青蛙元斜”。两家棉布号驰名沪上,产品远销西北陇海铁路一带。任新康棉布号董事长时,提议由澉人朱佐泉(朱伯衡)任经理,使业务蒸蒸日上,因此有知人识人之美名。

    王申富,澉浦人,一生勤奋,恪守信义。在上海开设源祥棉布号,并投资自来水公司、华商电气公司、大中华橡胶厂等。平生好助人为乐,对慈善事业多有捐助。他与祝有顺一起创建私立劬劳小学,曾在家乡创办扶持会,扶贫济困。对其他公益事业也经常出资赞助。

    祝有顺,澉浦人,上海棉布业企业家,于1933年创办天福漂染厂,厂房十多间,工人70多人,多数澉浦人,日产漂染布4万余米。名牌产品有“秦良玉”漂白布,价廉物美,销售西北客帮,远销香港、新加坡,年销量8万匹。民国35年(1946)他用巨款购买了澉浦南大街138号吴子华住宅18间及一大厅作校舍,又去海宁聘请许安石为校长,在王申富的合作下,创办了澉浦私立劬劳小学直至解放。

李叔轩,澉浦人,任裕春棉布号协理兼花样设计师,后和人合伙办厂生产骆驼绒,任总经理。在何声泉创办澉浦私立长河小学时,被聘为校董,并捐巨款。他对人说:“我有今天,得益于朱斐章先生办教育的结果,我现在出资办学校是对家乡百姓的回报。”

    澉浦人的过去,为了生存和发展,奔波于生活的旅途。从清代道光年间到解放初期一百多年历史长河中,沿海人家,信奉妈祖,驾驭大海,远涉重洋闯天下,天涯海角忙扎根,成了今天旅居国外的侨胞。镇上90%以上人家都有人在上海吃“棉布饭”。漫步上海街头,走访澉浦绅商。协大祥、宝大祥、信大祥……,无论从大的绸缎棉布庄到小小布店,爿爿都有澉浦人,几乎覆盖了全上海,成为澉浦人在上海的发源地。让人感到欣慰。澉浦人的未来,读书、知理、创业,为国争光,为世界作贡献,成为众多人的毕生追求。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位茶学权威、“三日新”的后代陈宗懋;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终身教授卢焕章…… ,有了他们的榜样,澉浦人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