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电话:0573-86513310
举办单位: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海盐县澉浦镇台胞台属联合会

漫话澉浦教育

网站编辑:海盐县澉浦镇归国华侨联合会 │ 发布时间:2019-04-25 

澉浦教育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从现有史料来看,最迟在魏晋时期就有“随量师从学”的例证。宋、元以后,各种形式的私塾相继出现,有的称家塾:聘塾师来家里、族里授课;有的称蒙馆:塾师在自已家里或赁屋开馆授课。此外自学、家学、父子或兄弟相传,即所谓家学渊博者也为数不少。

澉浦比较有规模的学堂开始宋代,当时称镇学、社学或书院。宋《澉水志》载:“镇学,昔时未有,嘉定十一年,镇官徐元纪绘夫子像,就禅悦教院行释菜礼,‘祭祀先师孔子’”,开始了规模教育;《吴府志》记载澉浦“明天启中城乡各有社学”。《海盐县图经》载:天启元年澉浦及茶院各有社学一所;《澉水新志》云:明代许相卿自号九杞山人,澉浦九杞山书院为其讲学处。

清末,停止各种科举考试,设立学堂。海盐县设立劝学所,总揽全县教育行政。民国以后,县政府设立教育科,管理教育事业。

民国元年(1912),澉浦于城内创办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校,澉浦近代教育事业由此开始。从1912——1922年,澉浦区立小学发展到11所。澉浦学区设学董一人,办理本区学务。1919年,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1923年,国民学校又改称初级小学校。1926年秋,私立城南小学校发展为完全小学。1935年,意想普及初等小学教育,据1936年修订的《澉志补录》记载,抗战之前,澉浦区的教育已经在全县领先,全区小学达13所,基本上都是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澉浦遭日寇入侵,教育事业完全遭到破坏,所办小学陷入停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稍有恢复。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私立小学逐步改为公办,完全小学仅澉浦镇区就增至三所。1953年,海盐县立中学在澉浦北大街100号设立分部,有初中班二个;1956年秋,创办澉浦初中,1958年正式定名为澉浦民办初级中学,1968年转为公办初中,1971年增设高中班级,改称澉浦中学。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实现各村有小学,镇有中心小学。

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澉浦中学、镇中心小学都建造了新的教学楼,所有的村小也都改建一新。进入21世纪第一年,镇政府结合教育布局调整,筹资2000万元左右,在澉浦新区规划建造了新澉浦中学,是目前在全乡镇中最漂亮、最上等级的校舍,学生在这里将获得一个十分优越的教育环境,它将使澉浦的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澉浦的教育事业,至所以能不断发展,与澉浦民众的关怀和帮助、捐资兴学之美德的代代相传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1912年2月,澉浦区区立第一初级小学建办,朱益三遗孀陆氏将住宅和水田42亩捐给小学。

1921年,在上海经商办厂的朱斐章先生捐资在南大街创办私立城南小学,1924年迁至道观弄,1926年发展为完全小学。1930年,延真道院划归城南小学,校舍扩大,大门改西大街进出。截止1932年,朱斐章先生捐资兴学达14595银元,获省颁一等奖。关心和捐资城南小学者还有:韩兰芳1300银元,步稷丞、吴引之、范竹斋各1000银元,汪润臣500银元,汪棣章100银元。

1943年7月,设立永安小学。先后得到旅沪澉人许哲林、步勤寿、许柏升、徐荣臻、曹焕洛、步昌济、徐利康、徐友泉的相继捐款,合计捐资助学款500万元(旧币)。

1946年,旅沪经商办厂的澉浦人祝友顺捐资兴办劬劳小学,在南大街用18间旧屋大宅作为校舍,后又约请澉人王申甫捐资同任校董,办成完全小学。

1947年,旅沪澉人何声泉在王申甫先生的支持下,捐资兴办私立长河小学,起初借用日晖桥利民茧厂作校舍,1948年秋,在茧厂西侧新建校舍,还置办了小学生军乐队。1947年4月,吴侠虎先生利用北湖鸡笼山吴家“永思祠”创办永思小学,后又和他人利用南门外娘娘庙创办长山小学,在沪经商的袁天麟先生也借用民房在钟立桥创办南海小学,因此,至1950年建国初期,永安小学、南海小学等改为公办小学后,全县私立小学仅有4所,其城南、劬劳、长河三所在澉浦,足见澉浦人捐资兴学之热忱难能可贵。

近年来,捐资兴学的风气更盛。旅港同胞朱伯衡先生思念故土,捐资70万元建办了“有宝幼稚园”;周永嘉先生捐资14万元在故乡建造了“周永嘉小学”后,又捐资6万元助建原澉浦中学教育楼;朱荣华先生捐资10万元在故乡建造了“南湖小学”。至于本地的企业人士资助学校添置教学设施、器材的,更是无法胜数。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热心和关爱教育事业的澉浦民众,才使我们澉浦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