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洗礼的英雄绝唱
人们称西塘和乌镇为"双子星座",因为这两个古镇有着同样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其实,乍浦和澉浦也像孪生姐妹。它们三面都被低矮的丘林环抱,山不高而秀,满目葱茏,另一面则依山靠海,得大海之浩渺,潮汐之磅礴。巧合的是两个镇名都用了"浦"字,古代凡内河通海处都称"浦",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所有滨海城镇拥有的湿润空气。
乍浦镇和澉浦镇相隔30公里,分别隶属于平湖市(县)和海盐县,但相似的地理和交通,造就了两镇极为相似的历史人文。以著名的"日月并升"奇观来说,坐落在澉浦镇的南北湖景区内,最有名的景点是农历十月初一早晨在鹰窠顶上可以看到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的奇观。查阅古书,明代诗人方元臣写过《陈山观合璧》一诗,"海底耀双丸,铜镜合玉盘",说的就是在乍浦陈山顶上也能看到太阳和月亮同悬天空。所以,钱塘江江口绚丽的晨曦壮景,是由乍浦的"日月合璧"和澉浦的"日月并升"共同组成的。
江南众多古镇,却很少有像乍浦和澉浦那样,在历史上有过如许之多的起落不定、荣衰更迭。它们都有过利通四海、富甲一方的兴盛时代,它们又都遭逢过腥风血雨、城毁人亡的人间劫难。
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的唐朝,乍浦和澉浦分别在这个社会大发展的年代里,寻找到自我扩张的方位,遂成杭州湾北岸重要的商业和外贸口岸,从而形成两镇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公元788年,也就是唐贞元五年,乍浦的扩张足以使朝廷在此设"下场榷盐官"这样一个机构,主管边境的食盐专卖事项。到了宋、元时,乍浦设市舶司,也就是今天的海关,外国商船和闽广商贾经常在此贸易。澉浦由于受海运条件的制约,直到北宋才建有海运码头,它抓住南宋国都定于杭州、离杭州很近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成为南宋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
乍浦没有逃脱的第一次劫数是在明嘉靖年间。倭寇先后侵扰这块富庶之地达26次,明将俞大猷转战境内,乍浦民众执木为戈,配合官兵奋起反抗,倭寇所过之处"屠戮淫掠极惨",城内一片颓坦断壁。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澉浦镇。明中叶后,澉浦先后7次遭倭寇、海盗的烧杀抢掠,市容日渐凋零。
乍浦和澉浦两镇经济再度中兴是在明末清初。随着清"康乾盛世"带来的复苏希望,这两个姐妹镇也登上了新的峰巅,成为外贸口岸和军事要塞并举的重镇。
乍浦和澉浦都是在清初取消海禁后,才改变了倭患后长期萧条的局面。一时中外万商云集,帆樯如林。常来乍浦经商的外国船有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乍浦作为宁波关15口岸之一,当时还有渔、木、炭等行业会馆近20多家。澉浦在清康熙年间恢复通海、重设港口,当时澉浦镇的特点是外来贸易者较多,镇上定居人口5000户,客商"绾海而居者有数千家"。近代该镇则人员外流,或经商沪上,或旅居海外,乃至现在美国、挪威、加拿大、喀麦隆、卢森堡等地,都有澉浦籍人士。
这一时期两个姐妹镇在文化、艺术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起源于海盐澉浦,在明末清初风靡全国。而乾隆年间《红楼梦》从乍浦坐船启运日本长崎,则是乍浦古代文化史最辉煌的一页。
清嘉庆年间,澉浦城周围筑有炮台16座、陆路城门4座、水路城门1座。这一切为澉浦带来"浙北咽喉"的称号,而有"东瀛门户"称号的乍浦镇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然而,在将近300年的清朝历史中,"康乾盛世"只是昙花一现,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中国,终于注定了朝廷"家道中落"的必然结局。地势险要的乍浦和澉浦,再次成为入侵者打开中国门户的第一战场。鸦片战争是一场坚船利炮与长矛大刀相对峙的不平等战争,它使乍浦遭到了洗劫。1842年,英军战舰24艘数千人大举侵犯乍浦,驻守乍浦的400余名陕甘兵全部殉国。这次战斗又以天尊庙战役最为激烈,半天时间,清军600余人全部阵亡。侵略军最终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攻入了乍浦城,乍浦城自天妃宫起延烧数里,只留下两座清代古炮台,面朝大海死不瞑目。
历史的悲剧惊人的相似,抗日战争使乍浦和澉浦雪上加霜。日本侵略军从白沙湾、金丝娘桥一带登陆,守军全部英勇牺牲,乍浦的四里八乡顿时惨遭涂炭。澉浦的远东书场、春鹤亭、蓬莱园、三雅园茶馆、海滨俱乐部等也毁于日军战火,古澉浦港完全湮没,只有几条货船不定期地往返于澉浦和余姚慈溪之间。
面对三起三落的乍浦和澉浦,人们一定会三思:两镇的兴衰和国运的荣辱竟是如此奇妙地息息相关、血脉相通。每次改朝换代、山河破碎之际,两个小镇也总不可避免地在落日的余晖中化为废墟;而在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乍浦和澉浦就会铸出时代的辉煌。
上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在乍浦镇和澉浦镇一带勘察,并在《建国方略》中计划在二浦之间建设"东方大港"。80多年后的今天,乍浦港已成为全国惟一的海河联运港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而澉浦镇也正在实施建设临港工业基地和海河联运码头。紧贴澉浦的秦山脚下,已建起共290万千瓦的5台核电机组。"中国核电城"和"东方大港"在21世纪,当之无愧地成为乍浦和澉浦这两座姐妹镇新的坐标。
此时深情回眸,乍浦镇和澉浦镇都有的那棵元代古银杏,至今青翠挺拔,古银杏隐隐地向人们铺展一种暗喻,触发人们感应一连串的历史涟漪。
原文刊登于上海航空公司主办的《上海航空》2008年5月刊 总第148期